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章 《大唐贵妃》 (第2/3页)
。 这次来观看演出的,除了欧阳鹤要上课不能参加之外,张知木、陈玉锋、黄玉坤、阎伯驹、卢炳义、李茂、陆成祥都参加了。另外那位没走的客人孙仁云和杨玉琳也参加了。 刘班主见窑岗的几大巨头都来了,激动地直转。那些演员们更是兴奋,可算有表现的机会了。一个好演员,观众越多越兴奋。 这次,演出伴奏的除了一个三十多人乐队,还有刘班主从扬州带回来的那些编钟也参加了,这使乐队的伴奏更加气势恢弘。 乐队的音乐一起,大幕还没拉开,动人心魄音乐就已经把这些观看演出的领导们牢牢的抓住了。 随着李隆基、杨玉环、杨国忠、安禄山、高力士等人一个个出场,大家很快的就被引了剧情里面。那绚丽的衣装服饰、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尤其是小红的唱腔,让这些观众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没有人相互讲话。 演到《霓裳羽衣曲》大家无不被演员五彩缤纷的服饰和精彩绝伦的舞蹈折服,等戏演到杨贵妃在马嵬驿被逼自尽那一场,杨贵妃那几句:“我为大唐而死,我为真情而亡。死而无恨,亡而无憾。只是我、我舍不得三郎啊!”一出口,两位女士的眼泪就一下子止不住了,热泪直流。 几位男人也是强忍泪水,等到最后一场,退位后的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那几句:“到如今渡尽劫波虽无恙,问今生还有何许风光?”一出口,有几位男士,包括张知木已经开始偷偷的搽拭眼角了。 全局的**是尾声时,背景音乐一起,小红玉的那曲梨花颂,让大家听得如醉如痴。 张知木觉得小红玉声音虽然没有李胜素的声音圆润,但是那种略带江南软语口音的声音更有一番韵味儿。 一直到大幕拉上,大家才醒过来,这幕剧演完了。张知木带头鼓起掌来,演员们也都出来和大家见面。这场戏不但观众们看的很激动,演员们演的也很激动。张知木过去和演员们一一握手,祝贺他们演出成功。窑岗的其他领导们也过来一起祝贺大家。 最后张知木对演员们说:“我要祝贺你们,我们窑岗的艺术家们,经过你们的不懈努力,你们已经创作出了一部伟大剧目,我可以断言,这个剧目会作为戏曲的经典万代的传承下去。你们创造了戏曲史上的一个高峰,你们是我们窑岗的骄傲。再次祝贺大家,今天晚上,大家可以饮酒庆贺。” 演员们一阵高呼,张知木的对这出戏的评价太高了,这是他们自己也没想到的。 窑岗的几大巨头们,也没想到自己的戏班子竟然能演出来这样的剧目。 回去的路上,阎伯驹说了一句实话:“知木啊,难怪你这么远的从南方把他们带回来,你真是慧眼识人,没想到他们都是隐而不露的高手啊。” 李茂说:“在江南这样的剧班子很多,没想到他们到了窑岗就不一样了。竟然能演出这样剧目。真的看完三天脑子都净不了。” 看完这个演出之后,变化最大的还是杨玉琳,以前她最看不起小红玉,觉得戏子都是靠男人吃饭的,没好东西。可是这次她真正见识了小红玉的艺术造诣,她主动到台上和小红玉握手。这让小红玉都没想到,慢慢的两人倒成了好朋友。 更让现在的窑岗人想不到的是,一年以后竟然有不少人,千里迢迢的来到窑岗竟然就是为了看一场《大唐贵妃》。 几位窑岗的领导看完演出,一起来到张知木的办公室。陈玉锋的说:“等文化宫搞好了,要让每个窑岗的员工都看一场这个《大唐贵妃》,看完这场戏,我看大家的干劲儿会更大。” 李茂说:“这场戏我们看完了都受不了。那些员工看完,恐怕往外撵他们都不会走。” 张知木说:“这些是可以增加窑岗的凝聚力。等窑岗的文化宫建好了以后,让窑岗的员工看过一遍以后,我们也可搞商业演出,往外卖票。我告诉各位吧。在文化宫里演出,等灯光一打上效果会更好。” 陆成祥说:“到时候前排的票,要卖五两银子一张。” 阎伯驹就愿意和陆成祥开玩笑说,说:“这个陆小抠,又开始算计上了。” 大家哄然大笑,一起跟着看演出的孙仁云说:“没想到这次来窑岗还有这样的眼福,我到现在还觉得像在梦里,觉得方才看到的人象天仙一样。” 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大家正在议论着今天的戏剧。杨玉琳进来说李治来了。 众人知道,李治来了就一定有事儿。大家就都纷纷的起身离开。 进屋的李治,是止不住的马脸堆着笑容。 见屋里没人了,李治压低声音说:“**来信儿了。” 张知木一听一下子就坐直了,他知道号码是李治给外出人员的编号,**就是柳俊的代号。 张知木说:“快说说怎回事儿。” 李治拿出来一张纸说:“这是**托一个是商队带到潼关的一封信。表面上写着‘我现在找到吃饭的地方了,父母不必挂念。’可是背后,用火一烤,就出来了一大串阿拉伯数字,翻译出来就是,‘我已经找到两位师叔,正在开展工作,一切顺利勿念。’” 张知木一拍手说:“太好了,这小子一定会有大出息。” 李治说:“遗憾的是我们没法联系他。” 张知木说:“这是一步长棋,要有耐心。等他方便了,他会继续联系我们的。” 李治刚走,杨玉琳进来问:“中午饭,是给打回来吃,还是你去食堂吃。” 张知木说:“走吧,一起去食堂吃吧。” 到了食堂,张知木发现一个问题,本来张知木让黄玉坤他们买了好些木耳,这是给炉前工和纺织工润肺用的,可是现在是大锅饭,真正需要润肺的人,不一定吃得上木耳。 张知木来到一起吃饭的陆成祥的桌上,说:“我看我们的食堂还是要分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