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 名落孙山  (第1/1页)
    李白一大早就被月圆摇醒了,小丫头起的很早,非要缠着他一起玩。    无奈之下,他便叫上青子一起,出门去礼部南院看榜。    昨日阅卷完毕,通过策问试的士子名单,就已经誊写了出来。    今日一早,还不待礼部开衙,值班书吏就匆匆忙忙的将名单张贴了出来。    其实,这也是惯例了。    毕竟,通没通过策问试,关系到明日能否参加诗赋试,士子们自然是非常关心的。    李白带着月圆,一路走走停停来到礼部之时,前来看榜的士子已经很多了。    孟浩、王维几人,正好也在,只是观其神情,几人皆面色不虞。    老孟最是豁达,似乎已经习惯了一次次的落榜,心理承受能力显然已经锤炼出来了。    他朝李白既无奈又苦涩的笑笑,自嘲道:“再次折戟沉沙,止步于此!真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啊!”    王维虽亦闷闷不乐,但见他如此说,连忙开导。    “浩然兄何至于此啊?咱们几人之中,唯季凌兄一人上榜,就连太白兄如此大才,不也是与吾等一样止步于此吗?大不了明年再来!”    李白至此方知,自己已经名落孙山了。    此时,王之涣与王昌龄也走了过来。    王昌龄怕李白接受不了落榜的事实而难过,连忙开解道:“今年不中,不是还有明年吗?太白兄不必挂怀,以你的才学,中进士那是早晚的事。”    几人之中,因只有王之涣一人上榜,故而,他不好多说什么,只是眼含鼓励,伸手拍了拍李白肩膀,以示安慰。    李白心中还真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感,毕竟落榜了,谁能高兴的起来。    月圆似乎感觉到了他的失落,扯了扯他的儒衫,望着他安慰道:“兄长勿忧,你落榜的事,我会替你保密的!保证不告诉爹爹、娘亲!”    李白瞬间苦笑不得,心中那一丝失落,顷刻间随之烟消云散。    这时,就见一名书吏匆匆忙忙而出,在两名兵士的协助下,笨拙的爬上梯子,在张贴着通过策问试士子名单的告示最下方,端端正正的写上了”陇西李白”四字。    围观士子登时哗然:“嘿!真新鲜!合着礼部堂官们,这是批阅了一夜的考卷吗?”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不会,一会儿还会出来加人名吧?”    “兄台说的对!今天我还不走了!说不定下一个就是我!”    “可拉倒吧!这李白分明就是有贵人相助!”    “李白?不会就是那个《太白明月集》,那个李太白吧?”    “一定没错!一夜诗三十!就是他!”    “诗仙李白?有点道行啊………”    一片吵吵嚷嚷声中,孟浩、王维、王昌龄几人,均向李白投来幽怨的目光。    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嘛!    “你小子!神通广大啊!这都行!能不能劳驾将我们的名字也添上去呀?”    李白,当然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他只能无辜的看着这几位难兄难弟,做出一副莫名其妙、爱莫能助的表情。    四月十五的诗赋试,对诗仙李白来说,那简直就毫无难度可言了!    题目很简练,令参试士子作一诗一赋,借诗赋以言志。    李白决定先作诗,于是,沉思半晌之后,一首《行路难》成竹于胸。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诗,虽然是李白蹉跎一生之后的感慨,但是用在这里也合适。    之前的李白,连一个合理、合法的身份都没有,行路何至难?    想要出仕,连参加科试的资格都没有,可不就是心茫然,冰塞川吗?    如今,已经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诗赋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完了诗,还有一篇辞赋。    其实,李白的辞赋功力也是相当深厚的。    只不过诗名太胜,掩盖了其光芒。    他的《大猎赋》《大鹏赋》,便是其辞赋的代表作。    在后世的评价,那也是相当高的。    既然题目是言志,李白自然选择了《大鹏赋》。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待到写完,李白第一个交卷。    此时,尚未至正午,有的举子连一诗都还没有作完。    他答题用时之短,可想而知啊!    王之涣也才堪堪作完了诗,辞赋刚刚开了个头,便见李白已经起身交卷了,骇的他只能摇头苦笑,继而加快速度。    回到家之后,李客见儿子这么早就回来了,当即狐疑道:“不是去参加诗赋试了吗?为何这么早就返回?”    “题目简单呗!做完交卷就回来了!”李白轻松无比道。    “啊!快给为父吟诵一下你所作诗赋,让我看看成色。”    看来,李客无比关切此事啊!    李白只得遵命,将那一诗一赋,原封不动的吟诵了出来。    李客虽然是个商人,但是文学素养还是很高的,自然识货。    一听之下,当即就被李白的这两篇大作震慑住了。    继而,他当即来了兴致,哈哈大笑着,亲自提笔将这一诗一赋写了下来。    黄昏时分,玉真公主差人来府里,要他今日诗赋试的两篇文章。    李白便大手一挥,将他父亲的手迹交给了来人。    谁曾想,次日,满长安城都传遍了他这两篇大作。    竟然是,玉真公主令长安书坊连夜印制了这一诗一赋。    并上书,“李太白诗赋试所作”几个大字。    李白看后简直苦笑不得!    这尼玛!    这不就是后世报纸、杂志的雏形吗?    这玉真公主,很有做媒体人的潜质呀!    李白的大作,毫无争议性的获得了长安城文人墨客们的认同。    甚至有人还大胆预言,今科状头非李白莫属!    正是在这一片热议声中,李白迎来了放榜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