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舌战群儒 (第1/2页)
此时,大广场间一片肃静。 偶有窃窃私语者,也是尽量压低了声音。 陆凤秋此话一出,一时间却是无人应和。 陆凤秋也不着急,老神在在的坐在至道殿前的蒲团之上,静静等待。 不多时,有一人站起身来道:“贫道广平子,乃是山外一散修,敢问陆圣,《道德经》中有一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玄牝之门何解?” 陆凤秋闻言,微微一笑,道:“玄牝,乃是我炼气之法,修真之境体悟中的一种精神觉知状态。” “那是一种在心无所住,至善如水,虚怀若谷,百谷之王境况之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明澈觉知,称为谷神,也叫玄牝。” “所谓玄牝之门,便是指打开这一种体悟之境。“ 那广平子又道:“世人皆传陆圣所传的炼气之法,开创了天下第三大修炼体系,性命双修之道,可否能从这《道德经》中寻求出根本所在?” 陆凤秋道:“自然可以。” 广平子闻言,道:“贫道资质愚钝,修行七十余载,亦不过附体之境,若贫道转修炼气之法,可否有所成?” 陆凤秋摇头道:“炼气之法,非是世人皆可修之法。” “想要有所成,亦是需要大毅力,大工夫。” 广平子闻言,若有所思,坐在一旁。 广平子这么一出言,便引动了在场之人的热情,广平子不过一个附体境界的散修而已,无门无派。 圣人陆子也如此亲和作答,让一个个小门小派之人便尽数开始提出自己心中之惑。 《道德经》玄妙,常人难懂其一。 大多都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 所以,一时间,大广场间倒是问答之声不停,陆凤秋的回答引起一阵阵惊叹之声。 眼见场中氛围热切,有些人自然便坐不住了。 只见坐在洪玄机身侧的那些大儒个个摩拳擦掌,朝着洪玄机看去。 洪玄机却是微微摇头,低声说道:“再等等。” 洪玄机身旁的四季书院院主黄天波疑惑道:“玄机兄,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洪玄机却是用眼神示意一番,朝着那对面不远处看去。 “看见那伙人了没,那是诸子世家之首,梵家。” “梵家这一次可谓是倾巢而出。” “那梵家的老东西,恐怕已经突破了造物主,此刻正憋着一口气呢。” “梵子是儒家诸圣之首,也是诸子世家之中最不希望青云子成圣的。” “待梵家出手之后,我们再摸一摸青云子的底细,再出手不迟。” 一众大儒听了,尽数点头。 此时,洪玄机的目光显然被对面的梵家之人感应到。 梵家众人之中的梵家老祖与洪玄机眼神相撞,然后各自又相安无事。 这边,梵家老祖朝着身旁的梵家家主说道:“云涛,是时候了。” “我梵家为诸子世家之首,理当重拳出击。” 梵家家主梵云涛,在一旁低声道:“云涛明白,老祖。” 只见片刻之后,梵云涛直接站起身来,朝着上首的陆凤秋高声道:“梵州梵家梵云涛,素闻《道德经》乃是万经之王,只是梵某却是不敢苟同!” “梵某有些异议,还想向陆大掌教请教一番。” 梵云涛此言一出,顿时引起场间一片哗然。 有太多人翘首以待,打起精神来。 众所周知,梵子是儒家圣贤,梵云涛作为梵家家主,其身份地位更是堪比圣地之主。 如今梵云涛不像其他人一般称呼青云子为陆圣,而是称其为陆大掌教。 在场的人便明白了,这梵云涛定然是来砸场子来了。 中古诸子之间,亦有学问之辩。 传闻,诸子世家之人,一向对青云子的圣人之位不太承认。 今日的论道大会,可是有好戏看了。 陆凤秋看到那梵云涛出头,微微一笑,心中暗道,等了许久,总算有人出来送一血了。 只听得陆凤秋风轻云淡道:“不知梵家主有何异议?” 梵云涛头顶高冠,身着儒服,当真是一派大学问家的气派。 只听得他朗声说道:“我也曾通读《道德经》,观其中道理,只得出两个字。” 陆凤秋道:“哦?哪两个字?” 梵云涛道:“无为!” “纵观《道德经》全篇,都是在阐述无为之道。” “然而,无为之道在我看来,却是大错特错!” “无为之道,无视礼法,无拘无束,随其自然,任性而为。” “若世人皆是如此这般任性妄为,那岂不要天下大乱?” “若世上无礼法,岂能天下太平?” 陆凤秋闻言,不动声色的问道:“敢问梵家主,是否十分喜好礼?” 梵云涛昂首挺胸道:”那是自然,礼乐崩坏,天下就会动乱不止,臣民百姓就会受苦不已,无礼岂能行?“ 陆凤秋笑道:“敢问梵家主,上古之时,可有礼乐?为何上古圣皇治下,百姓能安居乐业?” 梵云涛闻言,语气一滞,然后说道:“上古圣皇便是礼的化身,虽然没有提出有章程的礼法,但定然是有礼的。” 陆凤秋道:“梵家主认为,天下动乱因为礼崩乐坏?” 梵云涛道:“那是自然。” 陆凤秋道:“那梵家主可知,当今天下,为何战乱不休?” “远的不说,当年云蒙国铁骑长驱直入,兵临玉京城下之时,礼乐可曾崩坏?” “精元神庙发动圣战礼乐可曾崩坏?” “诸子世家尚在,乾帝登大位数年,若是礼乐崩坏,岂不是说明你诸子十几和乾帝都成了摆设?” 梵云涛道:”我大乾自然礼乐升平,化外蛮夷,不通礼乐教化,自然会战乱不休。“ 陆凤秋闻言,不禁笑了起来。 “动乱产生于人心,天下动乱之所以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是因为人心变化莫测。” “也是因为私欲在作祟。” “《道德经》之中之所以要无为不争,是因为君王所争的是天下,诸侯所争的是疆土,大臣所争的是权力。” “士人所争的是地位,百姓所争的是衣食,其所争虽都有不同。” “但都是为了私欲,君王诸侯大夫之争,导致天下动乱。” “士人百姓之争,促使人心变恶。” “私欲是乱恶之源,只有知足,寡欲,才会无争。” “无争,天下才会无乱、无恶。” “太古时,天地初开,小国寡民,人人相邻而居,却能做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天下清净无事。” “然而,当今天下,却是不可能回到太古之时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因为当今天下已经不是小国寡民,而是大国争锋。” “单单是大千世界,百姓便有亿万之众。” “所以,要天下没有战乱,便要无为不争。” 梵云涛不禁冷笑道:“人心莫测,想要做到无为不争,何其难也。” 陆凤秋微微颔首,道:“梵家主此言倒是在理。” “人心的确莫测,想要做到无为不争,的确很难,便是连贫道尚且没有修行到这般无为不争之境界。” “但在贫道看来,所谓活着的乐趣。” “便在于无拘无束,随其自然,任性而为。” “是任性而为,而非妄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