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能普度否? (第1/2页)
以唐玄奘为首的一众僧人只见从门外踱步走进一个脚踏追云履,身着八卦法衣,手持拂尘的道人。 “好个道人,气质不凡!” 众僧暗中惊叹。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见过不少大人物,这一看到陆凤秋,心中更是惊讶无比。 唐僧暗道,非是佛家弟子,却是能一言解出这一卷般若真经的真意。 这位道长定然不是等闲之辈。 只见在那一旁的弘福寺僧众大部分皆是愣在当场,唯有刚才那出声朝着唐僧问话的年轻僧人急忙起身朝着陆凤秋持手施礼道:“阿弥陀佛,小僧辩机,敢问方才可是施主在为小僧解惑?” “辩机?” 陆凤秋听到那年轻僧人自我介绍,不禁多看了他两眼。 这辩机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倒还真是生了副好皮囊。 那边,唐僧已经站了起来。 陆凤秋朝着那辩机微微颔首,然后目光一眼便落在了主位之上一个浓眉大眼、地阁方圆的僧人身上。 众僧之中有如此风范的也只能是唐三藏了,认出唐僧对于陆凤秋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陆凤秋看向唐僧也不说话,似乎是在打量他。 唐僧朝着陆凤秋持手道:“阿弥陀佛!” 陆凤秋笑道:“阁下便是唐三藏?” 唐僧道:“确是贫僧。” “敢问真人如何称呼?” 陆凤秋道:“贫道青云子!” 唐僧闻言,脸上露出好奇之色。 “原来是青云子真人。“ “真人方才一言便解出这卷般若经的真意,莫非真人也于佛经有些研究?“ 陆凤秋不紧不慢的说道:“贫道的确是读过一些佛经,一家之言,三藏法师客气了。” 唐僧乃是真正的佛教徒,对于陆凤秋这种有学识的人一向钦佩的很。 “真人何必自谦,真人刚刚一语见的,贫僧佩服!” 陆凤秋在殿中一边走一边说道:“三藏法师不辞辛苦,远赴十万里之外的西天灵山大雷音寺求取大乘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此一番功德圆满,可喜可贺。“ 唐僧闻言,倒也不觉奇怪,只是有些意外罢了。 这几日回到长安之后,他曾在殿上与唐王说起过取经途中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 想不到这么快,长安城里的百姓也都知道了这九九八十一难。 唐僧朝着陆凤秋拱手道:“不知真人今日到弘福寺所为何事?” 陆凤秋微微笑着,道:“贫道只是来看看这所谓的大乘真经有何高明之处,三藏法师辛辛苦苦将其从灵山取回东土大唐,可否能普度众生?可否能超度亡魂?” 唐僧闻言,察觉出了陆凤秋语气之中的不客气。 不单单是唐僧察觉到了陆凤秋的不客气,便是一旁的弘福寺僧众也察觉到了。 唐僧面色不变,径直说道:“真人既然能解般若真意,又岂能不知这大乘真经乃是西天灵山佛祖传下的真经,佛祖法力无边,心怀众生,这真经自然是可普度众生,可超度亡魂,与我佛有缘者,自然可以前往西天极乐净土。” 陆凤秋却是说道:“那可未必。” 唐僧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多了去了,此刻直接顺着陆凤秋的话问道:“真人此言何意?” 陆凤秋一边走一边说道:“依贫道之见,仅仅凭这大乘真经可无法普度众生。” “世间如三藏这般有慧根者少之又少。” “你便是将这真经佛法摆在世人的面前,恐怕很多人也不会看上一眼。” “真经晦涩难懂,又有几人肯去钻研?” “连这般僧众也难解其中真意,更何况普通百姓?” “况且,你怎知大唐百姓就真的需要这大乘真经?” “你又怎知西天极乐净土就是真正的净土?” 唐僧闻言,当即肃容道:“请真人慎言。” “西天极乐自然是净土!“ “我佛如来法力无边,心怀善念,为了普度众生,方才传三藏真经。” “三藏真经,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如此真经,百姓岂有不要之理?“ “真经既然已经传回东土,贫僧自当尽全力用这三藏真经普度世人。” “世上有慧根者少,但真经却可导人向善。 “善念一起,众生可渡。” “所谓诸法皆空、空即诸法。” “空即假、假即空,不执着空与假,达到空、假、中的统一,即是中道,即是“三谛圆融”。”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真经既来,自可渡人。” 陆凤秋笑了笑,而是转身,一脚踏出门外,朗声道:“大唐歌舞升平,国泰民安。“ “贞观盛世,有情众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