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乖乖就范 (第1/1页)
股市惨,邮市更惨。 因为股民们至少没有跳楼,但邮市曾经的大户们有许多人却熬不下去了,开始批量破产。 实际上,1997年4月8日前后,邮市也曾出现过一次反弹。 只是好景不长。 4月12日,电视上报道了“上头”从四月份开始要加大新邮印量以满足集邮者的需要。 这则新闻,对本已欲振乏力的邮市等于泼了一盆凉水,立刻就结束刚刚见缓的行情。 而4月份,5月份,正当大家伙好不容易熬过了新闻媒体习惯性痛打落水狗,对邮市口诛笔伐的艰难时期。 熟料月坛邮市要搬家到北三环马甸桥附近,全称改为“福尼特月坛邮币卡市场”的确切消息又正式公布出台。 这真是雪上加霜啊! 随着邮商们真的开始清理库存邮品,邮币卡价格自然出现大幅回调,让众多炒家欲哭无泪。 但最终的一击,还是来自于7月1日,港城回归祖国。 为庆祝这个万众瞩目的日子,“上头”特别发行“港城回归”金箔小型张一枚。 这让集邮者再次倾注了全部热情,投资者仿佛也看到了邮市复苏的希望。 但正因为天量的发行量,金箔小型张的行情很快就由暴涨转暴跌。 不知有多少投资者在这个品种上折戟沉沙,旧债未了又添新债。 就这样,邮市的漫长冬天终于正式降临。 要知道,从此开始的可是十余载的千里冰封啊! 那么还在苦苦坚持的邮市庄家和炒家们,已经再没有半点生机。 价格持续走低还是其次,关键是没有成交。 零星的成交量只能温水煮青蛙似的,把人熬死。 所以这段日子里,邮商们装病的装病,打白条的打白条,忍痛清仓的。 不少人甚至不惜四处求借高利贷给自己暂时续命。 利息贴水倒是很高,比卓群的条件好,可借了又如何还得上啊? 许老板碍于面子,不得不对几个求上门来的熟人施以援手。 但出借的那几十万,他自己很清楚,绝不是短期能收回的了。 说白了,他是亲眼目睹卓群断言的“行情完了”是如何发生的。 也无比清楚这些同行是如何被逼上了穷途末路,惨淡收场的。 当初谁不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身价? 但几个月下来,只有屡受市场无情的打击,行情就再没回过头。 这一步步缩水,身上没有负债的,还能剩下几万就不错了。 而更多像他一样贪心的人,是由此资产归零,甚至变成了负数,从此退出了这个行业。 变成了出租司机,开了个小餐馆,又或是什么其他的小商小贩…… 是,今年虽然有首励志的新歌,天天在电视机里唱什么,“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可是这对于曾经在月坛邮市里混饭吃的人不适用。 身在局里的人才知道干这行的人想要再翻身有多么难。 所以说,受过这一番“教育”的许老板如果再想不开。 继续死要面子充大个的,跟卓群杠着,那他就是个大傻子。 眼前的一切例子都向他证明了一件事,卓群才是有勇有谋见,算无遗漏的真财神。 在别人懵懂的时候大胆建仓,在别人觉悟的时候加码补仓,在别人疯狂的时候悄然出局。 人家是赚的盆满钵满,可哪一桩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本事。 要没有人家这朵云彩托着他,哪怕他就是齐天大圣,也得一个跟头从天上掉下来。 百分之四十,也不老少呢,这样的市道,谁能给他啊? 所以他不能再跟钱过不去了。 别说乖乖就范了,只要卓群还能把这样的甜买交给他,哪怕再让几分利都行啊。 就这样,许老板主动打电话给卓群。 他以不能老吃卓群,必须回请一次的理由,争取到了请客机会。 卓群也不算宰人,指定的地方是位于地安门东大街的“明珠海鲜”。 这段饭虽然也要了象拔蚌、帝王蟹、澳洲龙虾之类的大菜。 可毕竟比五星级饭店便宜多了,结账时候不过花了八千多。 而这次见面,许老板态度就十分热络和诚恳了,殷勤得就像一只哈巴狗。 饭菜的味道也很不错,据说是来自港城主厨主理,吃得两人满口留香。 于是在心怀舒畅下,卓群没跟许老板怎么计较,就让他如愿以偿的达成了心愿。 最终两人商定,还按照百分之四十年息的条件,许老板把一千万的资金出借给卓群使用。 但和上次借款有所不同。 这次许老板大气得很,除了和卓群签署了一份私人借款协议,什么抵押物也没索取。 这样的信任当然来自于许老板对卓群本事的了解。 试想一下,一个通过正当途径就可以赚取丰厚利润的人,本身就拥有点石成金能力的人。 投资万无一失,从没失手的人。 又怎么可能去当一个骗子呢? 而作为对许老板态度端正的奖励,卓群体谅到许老板还需要付给别人利息的难处。 他主动提出,年息可以按季度支付。 答应三个月后,一百万就会划到许老板的户头。 这自然也让许老板感谢不止,于是皆大欢喜。 至于对这笔巨款又该如何加以利用,卓群也早就想好了。 按理说,这一年最大的金融变局,就是7月2日由索罗斯引爆的亚洲金融危机。 只可惜,国内目前对外汇管制还很严格,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相对缓慢。 想投资都没合适品种。 想在国内cao作,从中分一杯羹,简直太难了。 而要是出去掺乎一脚呢,如何迈出国门,长期逗留国外。 如何把自己的财产变成外汇,转到国外,统统都是麻烦的事儿。 弄不好干这一票,还能引起“外管局”的关注。 对卓群这样的小虾米来说,完全是属于“作”的行为。 所以这件事他考虑没多久,便决意彻底放弃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虽然此事难挣钱,但自有挣钱处啊。 像这样充满历史机遇的年代,又怎么可能让人手握重金,不知投向何处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