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朱三 (第2/2页)
朱三郎的家。 他的家位于新宋门北边一处偏僻的小巷子里,是租来的房子,两间正房,还有一间牲口棚,里面关着一头毛驴,是朱三郎的代步工具。 朱三不在家,但家里有人,朱三的母亲,妻子,以及两个孩子。 朱母进城已经有好几年,少年变化大,她不认识刘昌郝三表哥了,不过一听是鲁庄的人,立即很客气地给他们倒茶。至少朱三的母亲还认人,刘昌郝放下礼物,一边喝茶一边等朱三郎回来。 等了一会,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朱三从外面回来。 刘昌郝说明来意,同时观察着朱三。若不行那就立即换掉,反正京城牙人多如牛毛,只要给钱,想找一个适合的并不困难。 “李氏花行,莫非是相国寺后面花店?” “是的。” “其家主人吾认识,为人诚实,汝找对人。” “三郎,汝能否弄到正宗魏紫姚黄?” “刘小郎,汝乃异想天开,上何处安得正宗姚黄魏紫大株?虽买接头,亦未必能买到正宗姚黄接头,魏紫接头虽能买到,皆无法保障其乃正品也。” 朱三的答复与李掌柜是一样的,只不过朱三提到了接头,让刘昌郝灵机一动,难怪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复问:“三郎,洛阳牡丹何时秋剪与接头?” “今年节气迟。” 明年有一个闰四月,为了历法统一,今年节气皆往后推,如秋分,一般在农历八月下旬头,但今年推到八月末最后一天,大约推迟了8-9天,所以科学的务农,在没有阳历的情况下,看的不是某月某日,而是二十四节气。 “往年中秋节过后,洛阳人便陆续修剪嫁接,今年会延迟到八月尾、九月初。” 果然两者是统一了……“洛阳种植药用芍药人多乎?” “刘小郎指之乃芍药根?” 芍药根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分为赤芍与白芍两种,刘昌郝替谢四娘抓药里,药方里就有白芍,剂量还比较大,故有一问。 “嗯。” “有,只是几多不知也。” “若是一匹马驮重,自洛阳至京城须多长时间?” “洛阳至京城四百里路,不负重快,骑马起早摸黑,一日辰光便抵达京城,然驮重,恐须两日。” 两天不算长,刘昌郝又问:“洛阳种花人将花枝剪下,如何处理花枝?” “佳者用做接头,余下者做烧锅料,亦能如何处理?”朱三随意答道。 “能否买之?” 梁小乙在边上忍不住说:“昌郝,汝要花枝何为?花枝亦要买?” “小乙哥,牡丹收入有五,售接头,售花株,售花,次者其根作药售卖,以及赏花,寺观有院墙,园子有园墙,剪下花枝虽作烧锅用,然吾不给钱,又如何得之?” 朱三醒悟:“汝欲自接头?” “姚黄魏紫大株不可得,吾用钱,其剪下枝条应能得矣。” 朱三立即说:“亦不易买到。” 这可是牡丹唉,刘昌郝要的还是名种牡丹,哪家不是敝帚自珍,烧掉没关系,卖,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卖的不好不是接头,而是自己的饭碗。 他想了想说:“或者吾能弄到。” 当然,不能听从刘昌郝的,用钱去买。 “刘小郎,然吾有数疑问也。” “请问。” “若能弄到,花钱不会太多,吾一问,牡丹皆前面修剪,后面即接头。吾往洛阳替汝弄花枝,须一家家收集,往返耽搁,不知几天矣,会有影响乎?” “有,然吾亦有保管之策,若三四日、四五日,虽有影响亦不重也,若长,则不易接活。” 朱三盘算了一下,三天肯定来不及的,不过放大到五天,应当还来得及。 “吾与三郎(三表哥)乃乡人,三郎与汝乃亲戚,吾不能害汝。吾二问汝,纵吾有策替汝弄到花枝,费用亦不菲也,牡丹接头艰难,又耽搁数日,汝能接活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