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六章我带你们去抓颉利 (第1/2页)
第一二六章我带你们去抓颉利 众臣和执失思力退下. 出使唐军大营的使臣,李世民选择了唐强。唐俭父子皆为使臣,一个出使突厥颉利,一个出使李靖。 唐强上见礼。 李世民勾手示意唐强走进些道:“此番传诏给李靖,不要着急赶路,慢慢走,三个月内,不许抵达李靖的军营。” 唐强迷茫地看着李世民道:“陛下,这是为何?” 李世民板起脸斥道:“哪有那么多为什么,照朕说的去做便是!” 唐强迷迷糊糊回去收拾行囊,看着唐强一副哭丧着脸的样子,唐俭疑惑的问道:“你这是怎么回事?” 唐强躬道:“孩儿不解,陛下为何不许我早抵达李靖李大将军军中!” 唐俭一巴掌拍在唐强的脑袋上,恨铁不成钢的道:“你脑子里想得甚,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看不明白!” 唐强非常委屈,他就看不明白。 唐俭叹了口气,也多亏唐强的脑袋不是太灵光,所以才会成为李世民的心腹,掌握着百骑司。 有些话不能明说,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李世民不想接受颉利的投降,又害怕他逃跑,先命自己前往白道面见颉利,稳住他。避免他逃往漠北。 尽管此时天气恶劣,严寒异常,突厥人如果北逃,寒风和冰雪会杀死他们过半的人马,只不过他们依旧可以活下去。 特别是在瀚海南部的额哲山谷一万泉,当然说是一万个泉眼肯定夸张,不过大几千口温泉还是有的,在这里可以阻挡寒风,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熬下去不成问题。 可是,如今六路大军北伐,已经耗尽了大唐的国库。 唐俭并没有给唐强解释,而是望着他道:“三个月之内,不许抵达北地!” 唐强疑惑的点点头! …… 房玄龄走进政事堂,赫然发现,魏征早已端坐在案几旁,翻阅文牍。 房玄龄走过去,发现魏征正在阅读军,就问道:“前线有新的消息?” 魏征点点头苦笑道:“河东马邑、雁门、楼烦、博陵又派民夫八千,送去五万石粮食。” 房玄龄沉吟道:“若没有记错,这应该是他们第三次送粮。”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征点点头神色凝重的道:“北地贫瘠,河北、河东边地二十九州为了此次北伐,已经倾其所有了。无论如何,已经不能再从民间筹粮了,除非把黎民百姓的种子粮征出来,若是此战败了……” 房玄龄道:“败了就重来。” 魏征抬头看着房玄龄道:“话虽这么说,但陛下怎能在这个当口答应颉利的请降?” 房玄龄苦笑道:“若是陛下不答应,颉利会作何打算?” 魏征道:“继续北撤。” 房玄龄莞尔笑道:“那我军,岂不是也要继续追击?追过山,追到漠北?” 魏征凝眉,满面忧色。 房玄龄叹了口气道:“漠北,到那里,大军光行军就要半年。颉利若是撤往漠北,咱们还追么?” 魏征急道:“唐俭可是……带着陛下的敕旨去的,就怕李靖……” 房玄龄拍拍魏征的肩膀道:“玄成,既然你推荐了李靖,就要对他有信心。” 魏征长长地叹了口气,拿起文牍继续研读。 “更何况,将在外,君食有所不授!” 房玄龄这话还没有说话,魏征瞪着他道:“但凡不授君令的将军,都别想有好下场!” “你要相信陛下!” 房玄龄道:“克明临死前,专门与陛下密晤,克明以他的命死保李靖,放心吧,李靖断绝不会被走狗烹!” “但愿吧!” “明辩事理,抓住时机,创千秋之不朽功业!”魏征的目光变得幽深:“我辈行事,但求无愧于心,生死小道耳!”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魏征冷冷的望着房玄龄道:“你我皆是同道中人,何分彼此?” …… “其疾如风,侵略如火!” 大概这就是唐军此时的真实写照了,在唐朝骑兵始终都是战场上突击的主力,那不动如山的步兵方阵是铁砧,骑兵是铁锤。 唐军就像打铁一样,先是骑兵将突厥骑兵包抄起来,往步兵方阵方向去赶,等到步兵与骑兵汇合,那就把突厥大军按在铁砧上了,充当锤子的骑兵当即毫不犹豫的抡了下去! 一群被唐军骑兵追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突厥人看着唐军骑兵绕了一个大圈子,只留下东北方向没有拦截。 突厥骑兵已经学精了,东北方肯定会早已严阵以待的唐军步兵,向东北方撤退是死,不撤退也是死,区别只是早死或者晚死。 然而,蝼蚁尚且偷生,能活一分钟就是一分钟。 唐军骑兵越打越多,其实除了汉朝和唐朝,华夏民族在其他时代对上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始终都是落下风的,这是农耕民族的天然劣势,不管骑兵怎么训练,骑术和箭术始终比不上,那些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先学会了骑马的北方游牧民族。 事实上,即便是汉唐也是这样,汉唐的骑兵对上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大占上风,是因为他们有大批属国骑兵。 也就是从北方一些游牧民族藩国征召的骑兵,这些骑兵弓马娴熟,又装备了华夏民族最为精良的武器,同时还对北方游牧民族惯用的战术战略了如指掌,同行是冤家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