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怎么这么牛 (第1/2页)
“这都是你昨天一天写出来的?” 孟石手上拿着两个剧本,看着易青的目光满是难以置信。 他虽然不是作家,可也知道一个剧本的创作过程有多难,这不但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更需要极高的文学功底。 单单是一个灵感就能愁死绝大多数剧作家。 即便是有了灵感,可想要行成一个成熟的剧本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初稿,副稿,然后反复的修改,哪怕在定稿以后也不一定就会按照这个版本拍摄,还需要不断的推敲,考证。 京影厂有在编的作家,还有很多关系不错的剧作家,孟石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和这些作家开会,会上想法能提出来一大堆,也有听着靠谱的,可就是没有剧本交上来。 昨天他和易青说,让易青拿着剧本换摄影机,其实也没抱太大的期望,只是想着多条路也好,可万万没想到易青今天不但拿着剧本来了,还一下子就拿来了两个。 可这才一天时间啊! 一天写出来两个剧本,这要不是亲自遇到,谁能相信。 上次易青和陈小二一起过来,当时陈小二说易青一个晚上就写出来一个剧本,孟石也没真的相信,可现在容不得他不信了。 看稿纸和上面的字迹都能看的出来是新写的。 可怎么能这么牛B呢! “孟厂长,剧本不就在您的手里吗?” 孟石一怔,讪讪的笑了:“小易,你先坐,我看看。” 剧本是拿到了,可质量怎么样,还需要仔细研究一下,万一易青为了顺利借走摄影机随便弄个剧本糊弄事怎么办。 可得看仔细了! 孟石在想什么,易青自然一清二楚,不过人家要验货,也是理所当然的。 孟石先拿起来的是,只是看这个名字,他就很感兴趣。 清末民初的年代剧之前也拍了不少,比如改编自老舍先生原著的,还有,都是不错的作品。 孟石倒是很好奇易青这个毛头小子能写出个什么样的故事。 只是看了一个开篇,孟石就被吸引住了,和之前的一样,简简单单的就将剧中的主要人物给交代清楚了。 不同的是,是一部喜剧,人物形象,相对来说有些脸谱化,只是简单描写,而则描写的更为深刻,不但交代了人物背景,还通过一些动作描写,以及几段对话,把人物性格也刻画的入木三分。 有点意思了。 孟石下意识的坐直了身子,他本身就是老京城人士,剧本里的对白都是口语化,看着就觉得格外亲切,一股子老京城的味道跃然纸上。 随着剧情推进,人物也越来越丰富,让孟石惊奇的是,有些小人物哪怕只出现了一次,形象居然也格外丰满。 特别是里面那位九爷,一个小配角居然通过一场大闹茶馆的戏,仿佛活了一样,甚至比主角乌世保都要出彩。 不错,不错! 整个剧本一口气看完,孟石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故事的情节平铺直叙,算不上多复杂,但也足够吸引人,能达到这个水准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真正让孟石惊讶的是,这个剧本里面有大量关于民俗,历史,这哪能是一个还没到20岁的年轻人能有的知识储备。 “小易!”孟石抬起头看着易青,犹豫了一下才道,“这个剧本真的是你独立完成的?” 易青早就料到孟石会有此一问,但也没在意,一个剧本包括那么多传统的东西,而真正了解这些的人怕是都上了年岁了,他的年纪难免让人怀疑:“孟厂长,除非您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这个剧本,不然的话,它自然就是我写的。” 孟石被易青不轻不重的顶了一句,也没生气,不得不说现在的领导就是亲民,放到以后,易青敢这么说,这辈子都别想在这行混了。 “这个本子不错,我要了,至于稿费~~~~” “稿费我就不要了,您只要能兑现昨天答应的事,我就感激不尽了。” 孟石一愣,随机大笑起来:“放心,我答应好的事,肯定不反悔。” 说着又拿起了另一个剧本,看到封皮上的“春桃”两个字,还以为是个农村题材的故事。 这两年农村题材的电影比较流行,京影厂去年也拍了两部农村题材的电影,不过孟石个人而言,他并不是很喜欢这类结局大团圆,喜相逢的电影。 不过刚看了个开头,孟石就知道自己错了,故事一开篇,“换取灯儿——”悠扬的声音响在老北京的狭长的小巷子里,春桃穿一身旧衣裳,戴一顶破草帽,背着大大的筐子,把穷人家的破纸收来,换给他们“取灯儿”,也就是点火用的火柴。 30年代的京城,一个靠着做这种小生意换取微薄收入的女人,该是何等悲惨。 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上无片瓦遮头,下午寸地立身。 孟石很自然的想到了春桃应该有的处境。 可是再往下看,孟石发现自己又想错了。 忙碌了一天的春桃,居然还有一个能够回的去的家,她不但有家,甚至还有一个爱着她的男人。 当她回到家中,换下破旧衣裳,洗净汗水和尘土,对着自己的男人绽开明朗的笑容。 孟石能够想象到那个画面,春桃的笑肯定如春天的桃花一样美丽。 一对社会底层的小夫妻,在那个时代,艰难求生的辛路历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