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6章 兴百科之学 (第2/2页)
颇为宽大。但是摆设又少得可怜,只有一张巨大的书桌,上面不光有笔墨纸砚,还有许多颜料。 编书,作画,居然放在了一起。 也不知道是画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 朱熹正在思量之时,赵桓就已经主动走到了桌案前面,在桌上有一本六尺多长,四尺宽窄的巨大书籍,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么一本大书,吓到了所有人。 赵桓迟疑少许,竟然面露喜色。 “宗卿,还不给朕打开!” 宗颍没说话,而是走过来,伸手翻开了书籍。这么大的一本书,的确很吓人。等宗颍翻开之后,众人这才看明白,原来这不只是一本书,还有插图。 准确说是每页都有一张巨大的插图,每个插图都是宗颍亲手绘制,是仿效现实中的植物画的。 有粮食篇,花卉篇,草药篇,水果篇。 图画搭配文字,相得益彰。 宗颍尽量让图画和实际的大小一般不二,栩栩如生,出现在面前。 这就十分难得了。 介绍一样东西,说有多大,未必能想得出来,可是一看这个图画,一目了然。在摄影技术没有出现的时代,这一本书可谓是匠心独具,有着难以形容的价值。 朱熹看了又看,渐渐地,脸色泛红,竟有些惭愧。 赵桓没有搭理他,而是跟宗颍兴奋聊着。 “大宋物产丰饶,天南地北,各种东西太多了,有了这本书,天下有用之物,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你的功德无量啊!” 宗颍欣喜之余,却是摇头道:“官家,臣只是录入了一小部分,还有许多东西,臣也没有亲眼见过,不敢随便入画。还有树木一类的,实在是太过高大,臣只能缩小之后,另外绘一本。再有就是海外了,据说物产之丰,千奇百怪,臣也没法尽数囊括,甚是遗憾。” 赵桓耐心听着,他承认宗颍所说有道理,的确,这本书远远谈不上多完美,甚至说只能算是开个头。 但即便如此,也值得肯定了。 “朱熹,你说这一本书,比之大典如何?” 朱熹面色有些不自然,沉吟道:“官家,宗知府匠心独具,臣万万不及。只是大典囊括古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所不有,似乎,似乎应该更重要一些?” 赵桓鼻子哼了一声,“朱熹,就算你讲的有道理,可你有什么得意的吗?穷尽天下英才,十几年的功夫,就给朕修成那么个玩意!朕拿宗卿的这本书跟你们相提并论,那就是你们的耻辱,知道吗?” “知道,知道……臣,有罪!” 朱熹惶恐跪倒,鬓角流下了冷汗。 果然,赵桓问罪了。 而且貌似官家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整个靖康大典,古书的份额太大了,而巨大的古书份额之中,又把诸子百家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百家,自然是儒家为首,各种经典,自不必说。 就连佛门经文,都占据了相当数量。 反而是有关自然科学类别的东西,少得可怜。 除了赵桓提出的气理之说,还有一些算学新知,再往下就少得可怜了。 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录入靖康大典。 “官家,臣等并非没有录入,只不过是,是……是放在了杂学门类。” 赵桓冷哼道:“说到底,还是看不起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官家长叹了一声,随即道:“朱熹,朕告诉你,天地之间,万物生长,里面的学问太大了。就拿这些庄稼来说,什么品种产量更高,如何才能培育出不易染病的作物,这都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人千奇百怪,庄稼也是如此。” “弄清楚这些,一亩地能多产一两斗,放眼大宋,就是个了不得数字。盛世无饥馑,何其不容易啊!” 赵桓看了看朱熹,又道:“朕记得你在给朕的提要里面,写了格物致知,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是吗?” 朱熹点头,的确如此,只不过他理解的理,怕是和赵桓的意思,南辕北辙了。 “臣有罪,臣辜负了皇恩!” 赵桓摇头,“若真是如此,朕也就不让修大典了。《靖康大典》算是对过去的总结,放在那里,给后人留下一份财产。接下来要修的是百科全书,传旨下去,朕自济南府开始,每到一处,都会召见当地有一技之长者,凡是民生之物,天文地理,朕都愿意洗耳恭听。” 朱熹忙答应,“臣替官家传旨。” 赵桓又转头道:“宗卿,你也随朕南下,替朕把关。朕要的是有学识见解的,可不要招摇撞骗的,更不是求仙访道,找什么长生不老之方,有谁敢送上门,可别怪朕不客气!” 赵桓不得不交代清楚,万一真的来一群送丹药的,可就讽刺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