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76 药者,悲天悯人 (第2/2页)
华国有一段情意绵绵的故事。 几乎全世界的制药企业,都会说,要以拯救黎民苍生为己任。 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 而默沙东正是寥寥无几当中的一个。 它的创始人,乔治·默克曾经说过。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只要我们坚守这一信念,利润必将随之而来。仅仅发明了一种新药,并非已经大功告成,我们还要探索有效途径,使默沙东的最佳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于全人类。” 而默沙东和华国初次产生交集,恰好正是乙肝大暴发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乙肝流行程度的划分标准,当时华国被列为乙肝高流行地区,全国约有1.2亿名HBV携带者,占当时全球HBV携带者的三分之一,是全球乙肝疾病负担最严重的国家。 高患病率给国民健康和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因为意识到的晚,并且起步晚,当时国内只有老式工艺生产疫苗,想要普及,完全不现实。 当时,默沙东公司开发出全新的乙肝疫苗工艺,极大提高产量,有可能实现大范围疫苗接种。 那不菲的售价,也让华国卫生部望而却步。 然而,默沙东公司向来坚持的信条,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1988年9月,代表团赴米国,与默沙东公司谈判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细节。1989年,经原卫生部批准,默沙东同意仅以700万美元价格将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并且引进重组酵母HepB模块化全封闭式的自动控制生产线。 根据当时的协议,默沙东公司向中方提供现有生产重组乙肝疫苗的全套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设计等、培训中方人员,确保在中国生产出同等质量的乙肝疫苗。另外,默沙东公司承诺不收取任何专利费或利润,也不在华国出售默沙东生产的乙肝疫苗。 700万刀啊,看上去不少吧?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单单是培训还有设备费用,已经超过700万美元的资金付出。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默沙东完全是在对当时华国面临的艰难情况做出的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 自此,国家在京城和深川两地建立了工厂生产重组乙肝疫苗,两家工厂年总产量为4000万剂,足够免疫全部新生儿。 1993年,国内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新生儿开始接种。 2005年,规定所有国家免疫规划内的疫苗实施免费接种。至此,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实现全部免费。 三十年间,国内肝炎抗击事业卓有成效。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证实,国内已成功实现“到2012年,5岁儿童阳性率降至小于2%”的目标。 2014年,第四次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为2.64%,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数据分为0.32%、0.94%和4.38%。与十二年前的第三次调查结果相比,1-4岁、5-14岁儿童HBsAg流行率分别下降了67%、61%。 至此,WHO特向华国颁奖以表彰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称赞此举是华国卫生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而这一切的开始,还要追溯到当年默沙东的CEO,做出慈善性质转让乙肝疫苗转让的举动。 当时,默沙东董事会也有反对声音,他们觉得风险非常高,但最终还是达成。 为什么要这样做? 或许只能说,当时的默沙东抱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来雪中送炭。 当时的默克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罗伊·瓦杰洛斯的答复: “因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我认为这是默克公司在20世纪做的最好决策之一,虽然没有利润,但它有望拯救的生命数量超过了默克曾经做过的任何事。50年后,华国将根除乙肝疾病。” 那是一个人一家企业的情怀,无企图心的帮助! 想起来默沙东的种种往事,苏鑫觉得,或许,自己也能做点什么? 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当年默沙东的行为,可不是滴水之恩啊。 想通之后,他和江如蓝说道: “国外的经营问题,你们不用管了,我已经有了想法,跟合作方那边说好,搞定国内的就可以。” 电话那头的江如蓝忙不迭的点头,“那太好了!” 毕竟,三只仓鼠是食品行业佼佼者,但是在医药行业,他们只是新丁,全球布局,并不现实。 扭腰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默沙东也有米国总部在此。 苏鑫看好地址,决定亲自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