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五十四章 《变法》(三) (第1/1页)
“先生请!” 互相见过礼之后,嬴渠梁请卫鞅在殿内右首处的案几旁坐下,自己踱步回了上首,坐下遥敬了卫鞅一杯酒,说道: “先生苦访三月多,踏遍秦国荒僻山川,虽我老秦君臣所不能及也。” “今日敢请先生一抒治秦之长策。” 放下酒樽,嬴渠梁站了起来。郑重一辑道:“望先生教我。” “不敢言教。” “但抒己见。” 卫鞅傲气的伸手一阻,开始高谈阔论起了他所谓的治国三道之中的帝道。 不过,嬴渠梁却越听越不满意。 卫鞅说的那都是一堆所谓的三皇五帝的仁政,话语中透露的都是些要以仁治天下,要无为而治,讲究个宽宏治民,然后就放任民众顺其自然,自行发展。 天可怜见,此时的秦国面临的是什么情况,魏国只要再往西边推推,那就要到栎阳城门口了。 这个时候的秦国根本不需要什么仁政,不需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现在嬴渠梁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几年之内就能迅速壮大秦国的政策才是好政策。 对于卫鞅的这番夸夸而谈,秦国上至君主,下至小臣,没有任何一个人认同。 甚至嬴渠梁直接就找了个借口离场了,没那个兴趣继续听卫鞅逼逼叨叨。 君主离场之后,上大夫甘龙领着秦国的大臣们,也纷纷离开了偏殿。 殿里就只剩下一脸失误愤怒的景监和悠然自得的卫鞅。 “仁义先生,走吧,还留在这丢人吗?”景监一甩胳膊,愤慨的就拉着卫鞅离开了秦宫。 三天后,景监府中。 卫鞅一脸真挚热切的看着景监说道:“景监兄,不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既然帝道秦公不喜,鞅还有王道之策可献。” 这三天,卫鞅每天都来景监府中与景监谈古论今,景监不得不承认,卫鞅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心中不由有些松动。 “当真不再框我?” “你别再拿那套所谓的仁义道德,虚的不行的东西挂在嘴边了,我们秦国不需要那一套东西,以你的才华,定有别的高论。” “当然,王道之策秦公必纳。” 景监点了点头,选择再相信卫鞅一次。 他再次入宫面见了嬴渠梁,将卫鞅的话叙述了一遍,告知秦公,卫鞅还有别策。 “我明日正巧要到城外访民,就安排他在城外那座驿亭见面吧。” “嗨。” ......... 翌日,栎阳城外临近汾河的一处纳凉亭中,摆放着三套跪垫和案几。 卫鞅与嬴渠梁还有景监三人有序入座之后,礼贤下士的嬴渠梁辑了一礼,率先开口说道:“得闻先生前次言犹未尽,看来今日是定有高论。” 卫鞅抬手回了一辑,轻咳了一下说道:“君上不喜帝道,当行王道德政是也。” “德政也,以大德使天下安宁之道也。” 嬴渠梁皱着眉头说道:“何为德?” “德,政之魂魄也!” “视庶民为亲生骨rou,视邻邦为兄弟手足,视罪犯如亲朋友人。” “如此则四海宾服,天下归一!” 嬴渠梁的脸色又开始不满起来了,搞了半天,还是一堆高谈阔论。 他耐住性子,最后问了一个问题:“那请问先生,秦国应该如何行王道之治。” 卫鞅笑了笑,仰着头傲气的说道:“秦国当学鲁国!” “小国寡民,男耕女织,官府缩减,君兵归田,从而民富国安呐!” “若是如此,君上必能名动天下,成为举世闻名的贤君!” 嬴渠梁皱着眉头摇了摇头,对卫鞅的这番话嗤之以鼻。 “先生错了,天下大战连连,列国血火纷争,你却要军兵解甲归田,官吏缩减,岂非是痴人说梦乎?” “还名动天下?” “一国之君听任国亡民散,还想只顾猎取一己之名。” 嬴渠梁冷笑一声:“呵,这是哪家的为君之道啊!” 他一脸不耐的站起身来,一挥衣袖,留下一声冷哼,就离开了凉亭。 卫鞅看着嬴渠梁愤愤离席的背影,眼中流露出欣赏的眼神,嘴角微微上扬,不但没有谏言被驳的懊恼,反倒是十分的开心。 “君上...”景监看到秦公又被卫鞅给气的直接离席了,一脸无奈的看向了卫鞅。 不料卫鞅反倒是对着他肆意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 “好,好一个秦公!” 景监颤抖着手指向了卫鞅:“你....你真的有病!” 他也愤慨的站了起来,正要拂袖而去呢,卫鞅一把拉住了景监的衣角,笑意不止的说道:“还请内史大人,过客栈一叙。” ............. “当真如此?” 景监一脸荒唐的看着卫鞅,内心十分无语。 卫鞅刚才居然告诉他,之所以卫鞅会向秦公献上帝道仁政和王道德政,都是为了试探秦公,想弄清楚秦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对德政和仁政有兴趣,是不是一个适合他卫鞅一展心中宏图的最佳君主。 “鞅兄,你这回真的不能再乱来了,凡事过犹不及!” 景监在卫鞅的再三请求和推心置腹的解释下,决定最后再带他见一次秦公,无论这次抒论成功与否,都不会再有下一次。 卫鞅拱手深深一拜:“多谢景兄!” 三天之后,景监找了个机会,趁着秦公要出城泛舟的机会,带着卫鞅再次找上了秦公。 城外码头上停着一条乌篷船,嬴渠梁带着两三个护卫登上了船只,正欲泛舟而走之时,景监带着卫鞅一阵小跑上了船头。 “参见君上!” 嬴渠梁看着向他行礼的二人,无奈的说道:“起身吧,进舱亭饮茶说话。” 待两人进船之后,嬴渠梁对他身旁随身的护卫说道:“车英,开船西行,没下令不许停。” “嗨!” 一想到一会又要听卫鞅侃侃而谈一堆孔子和老子的仁义之论,道德之行,他就有点头疼。 进船之后,三人跪坐在船尾的舢板亭子之上。 嬴渠梁拿起一杯桌子上的秦酒,敬向卫鞅。 “国事繁忙,先生见谅,今日我们就泛舟而谈了。” 卫鞅一口喝尽手中酒樽里的酒,笑着说道:“君上国事为重,正是天职所在。” 嬴渠梁头疼的看着一脸淡定的卫鞅,干脆直截了当的说道:“自先生入秦之后所言的两道,既不符合我国情,又不适合时势,恕渠梁实在是不能接纳啊。” “然而无论如何,先生深入秦地踏勘,辛苦卓越,实在令人感动。” “先生博学长在谋划,渠梁想请先生任职太守,参与谋划国事,如何?” 卫鞅听到太守两字,脸色便有些不愉,他岂是贪图官职之人,若是主君贤明,知人善用,哪怕让他在账下从小吏做起,卫鞅都可以接受。 他知道,秦公还不知道他真正的强秦之策! “君上,我有一言,希望君上认真听完之后,再与鞅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