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县尊派我去下乡 第三章 东山催收税赋 (第2/2页)
要不然递解上去,县库也会折扣,这就需要负责征收的经办人,自个儿倒贴补齐。 …… 廷掾佐吏,是秩比百石小吏。 负责“联通乡里”——也就是管县寺各部门与乡、里之间的沟通,传达文书、通知通告、命令的传达与监督执行。 别小看晁玺这个秩,后面缀的“比”字,那可是代表着他的收入,实实在在少了很多。 如果没有这个“比”字,俸禄至少会多出来一倍。 ——文呈更惨,连比都没的比。 ~~~ 两人前后跟来到乡台前的桑树下。 乡台东边是一溜桑树,西边……不是一溜桑树,更不是枣树——巴蜀无枣树; 西边是一大片桑树。 …… 虽是初秋时节,早晚有些许寒意,稍远观望桑树,却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只是走进了细看,朝向地面的桑叶筋骨嶙峋、叶面被各种虫害,啃噬的孔洞密布,让人看着,心中甚为不爽利。 树高处偶有新叶吐绽,明显可见采摘过的斑痕,想必是有农妇尚在养殖秋蚕; 亦或是贫家,采摘回家掺入饭食,以期节约粮食,才能熬过来年的春荒。 …… 晁玺仰头轻叹一声: “今岁,承蒙昊天恩佑、佛祖慈悲,无天虫临世、亦无旱涝之灾。 春雨丰润,夏雨治中;‘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禀,万亿及秭’, 黔首流民,却依旧食不果腹;中人之家,亦无力为稚童添寒衣,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多黍shu多稌tu,亦有高禀……出自《诗经.周颂.丰年》) …… “晁玺君通达经史,见微知著,悲天悯人,呈,钦佩不已。不过听闻晁玺君所言,涉佛门梵颂,恕呈斗胆,敢问晁玺君,可是信佛之人?” “缉熙老弟,老哥一则痴长几岁于汝,二则同衙共事两载,吾今日心神不宁,胸意难噤;不妨告知于缉熙老弟。” 晁玺背着手,仰首望天:“吾本东山籍学童,启蒙自县学。昔年,举族倾力托请太守府君,出具荐书!族中,遂即再沽售族田百亩,筹集学资;遣吾求学于缑氏山,卢师讳植门下。” 晁玺怅怅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奈何,卢师为朝廷征辟出仕,征战于野,尽心于国事;吾在缑氏山,研习经传三年。呵呵,匆匆见过卢师尊颜……” 晁玺右手背负,左手伸出三根手指,迟疑了一下,又弯下食指半截…… “两次半——有一次卢师下到半山,吾才知悉;匆匆赶去,遥望背影伟岸。” (卢植身材很高大) 哎,这真是一个蛋蛋忧伤的故事:费了老大的劲儿,还花了很多的钱。 千里迢迢,跑到京郊一个叫“狗屎山”的地方,进了一家不知道名字的野鸡大学,梦想镀金。 结果那个叫“卢植”的家伙,不厚道,半夜学佛跳墙,偷偷跑出去当了大官; 也不解决好学生们的后续问题。 害得这晁玺同学,一次性交了三年的天价学费、租了三年的天价房、吃了三年的高价米; 平时,都靠来历可疑的“师兄们代课”和自习——要是这些代课的家伙,大有来头的话,晁玺同学至于当“百石吏” ……还附赠一个“比”? 京城的“高消费居不易”,连后世官二代,白居易都差点没扛下来; 晁玺同学哪能顶得住? 在看了导师三……两眼半、连《结业证明》都没有拿到手,就灰溜溜的跑回来了; 教育改革,真的刻不容缓呐。 …… “吾辈习儒之士,自当敬天地远鬼神。吾非修道礼佛之人,不过是心有所感,借用一句佛偈罢了。倒是想起,城东脚背山佛庙里,那位方殷沙门来;其人脱尘,时有高妙之语,颇值闲暇之余,与之品茗清谈。” 晁玺摇摇头接着说道:“此番催收算赋,不知几家破落逃亡它乡、几家又卖儿鬻女、几家又粜田沽地、沦至一贫如洗?待到冬寒,哀鸿遍野矣! “唉…” 被唤作缉熙的青年,也不禁叹了一口气:“也不知吾之寒家、吾妻家中,可是能熬过此番赋税、此后又何以煎熬时日……” 正说话间,但见乡台前大道上拐出一行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