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8章 八百多识字农汉 (第2/2页)
这种长达一个多月,快两个月一滴雨不下,还暴晒的大旱天灾下。他们都已经准备好,那些良田中的庄稼,全部都会旱死。 就算是有挖掘的沟渠,他们心中,也只是希望,可以有一成的庄稼,能活下来便是不错了。 没想到,竟然直接活下来三成。 随后,想到杨思义呈报的数据,李善长眼中便是又闪过一丝疑惑,不由的微微朝着单安仁拱了下手,道:“杨大人,恕本官多疑。” “只是,此事有些地方,本官实在是有些想不通。城外十万多亩良田,而你们户部,在南京城,最多才有不到一百名官员。不知,这么多的田地下,就算户部每一个官员,都在城外一块良田一块良田的检查,一天半的时日,也检查不出来吧。” “相国这便是有些多虑了!” 杨思义轻轻一笑,回了一礼。 “回皇上,相国,诸位大人,虽然我户部只有不到一百多个官员。但是,在户部与工部下面,还有八百多位识字的农汉。这么多识字农汉,紧促下,一天也可以跑遍城外所有良田。” 随后,还未等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人说话,眼中闪过一丝傲然,继续说道:“而且,早在还未下雨之前,户部一众官员,便带着那些农汉们,时刻计数着城外农田庄稼的变化。因此,下雨过后,户部官员与那些农汉们,仅仅只是在城外,各个田地中,转一圈下来,便可以知道,还有多少庄稼,还存活着!” “八百多识字农汉?” 听后,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人,直接将那田地庄稼之事,抛在脑后,满脸惊叹,紧紧盯着杨思义。 这个年代,只要识字,便都是紧缺的人才。 更加别说没,还都是识字的农汉。 这种人才,没放出去一个,都是各地府衙争抢的人才。 虽然没有功名。 但是,现在这会,也还没有科举考试,还都是处于举荐取仕的方法。 只要那八百多名农汉,品行不错,能力也不错,大明官吏阶层,又可以垒实一层。 想着,朱元璋与李善长两人,看向杨思义的眼光中,便不由的冒着亮光。 “皇上,李相国,不知有什么问题吗……” 还从未有过,被朱元璋与李善长两人,这么紧盯的经历,杨思义一个大老爷们,感觉自己皮肤不由的有些发麻。 “杨大人,你可知罪?” 突然,李善长瞪着眼睛,冲着杨思义,恶狠狠说道。 “啊?” 杨思义一惊,心中一谎,连忙问道:“敢问相国大人,下官何罪之有?” “杨大人,身为户部尚书,你也知道,我大明多么的缺乏那些有才干的官吏。而你户部之下,竟然悄悄私藏了八百多名识字的农汉,都不向皇上禀报,这还不是重罪?” 李善长一脸气愤。 好嘛,他身为一国丞相,不仅要管理大军后勤之事,还要管理整个大明的政务。 每天,都在为缺少可以用得上的人才,头都愁的快要秃了。没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就藏了这么多的识字农汉。 要是将这么多的识字农汉,交由他来调度,那可得省多少事啊! 越想,李善长便越是气闷。 “善长说的在理!” 上方,朱元璋也是眼露笑意,但仍是装作一脸怒色,说道:“那么多的识字农汉,你竟然都藏在户部,归你户部调动,真是浪费人才!” 同时,一旁的刘伯温与汤和几人,也都是一脸震撼的看向满脸苦笑的杨思义。 这么多识字农汉,放谁身上,都眼馋的不行。 “皇上,请容臣细禀!” 杨思义连忙拱手,一脸委屈。 “你讲,咱倒要听听,你有何理由?” 朱元璋道。 “皇上,各位大人,我户部冤枉啊。早在前几个月之前,有农汉识字之事,皇上与诸位大人,便都知道。那时候,皇上您便是让这些农汉,都交由臣户部登记造册。因此,这些识字农汉,并不是私藏。” 杨思义连忙解释道:“而且,别看这些识字农汉,都八百多人。但是,其中小孩便是占据着一小半,其中年纪较大之人,也是占据着一部分。至于那些精壮农汉,才占据了一半!” “一半?” “那也是四百多人!” 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人,神情更加目羡。 那可是四百多个精壮的识字农汉啊! 在南京城周围,总共才多少个精壮农汉? “好了,此事不用再议论了!” 李善长喘着粗气,直接喊道:“这么多的识字农汉,决不能任由户部一衙门调用,我中书省,也需要这些识字农汉!” “皇上,我督察院也需要!” “皇上,我工部也需要!” “皇上,我兵部……” 有了李善长开头,早就已经眼馋不已的一众大臣们,都纷纷开口,朝着朱元璋禀报道。 见此,原本还想继续辩解两句的杨思义,只能露出满脸的无奈笑容。 那么多的人才,这些都不归自己户部一衙独享了! 正如杨思义所想那样,原来户部拥有不到上百个识字农汉的时候,朱元璋与一众大臣,都还能理解。 但是,谁能想到,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那些识字农户,直接增加到八百多人! “吏部!” 朱元璋满脸喜色喊道。 “臣在!” 吏部尚书滕毅,连忙一脸喜色的拱手,回道。 “那八百多名识字农汉,便交由你户部掌控,而后尔等商议一下,看如何将这八百多农户,合理的分配给一众衙门!” 朱元璋说道。 “臣遵旨!” 滕毅连忙拱手喊道。 随即,眼中喜色,便是控制不住。 谁能知道,身为吏部尚书,六部最重要的一部,他每日,为了选拔人才,应付各个衙门的请求,他是有多么的犯愁。 现在,手中一下有了八百多个识字农汉。 虽然不是那些有士子与秀才,但也足以让滕毅兴奋不已。 “此事,杨思义你可还有何异议?” 朱元璋道。 “臣任凭皇上吩咐!” 杨思义连忙回道,满脸无奈。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