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6章:是时候回去了! (第1/2页)
春秋大领主正文卷第156章:是时候回去了!攻克了“郿”之后,吕武肃清了城中的反抗,见了那郿氏少年一面。 没什么好说的。 无外乎是入侵一方与守土一方,进行一套递玉与收玉的环节。 郿氏少年的一句话相当有意思:固所不愿,何加于人,当有如此报应。 讲的是秦国用不讲“礼”的手段去对付晋国,总有一天也不再受到“礼”的保护。 这是一个明白人啊! 郿氏少年问了吕武一句话,晋军攻下“雍”之后,会保证嬴姓的祭祀不断绝吗? 吕武只是笑而不语。 这个少年不但聪明,还有些阴沉。 那意思是巴不得晋军连“雍”都攻打,还是警告晋军别去碰“雍”这座秦国都城? 不管是哪个意思,总归不是好意。 吕武在城外留了三分之一的部队,选在渭水边上进行驻营,剩下的部队派出去三分之一扫荡周边,最后的三分之一则是进驻“郿”城。 过了“郿”就是秦国的腹地,好些城池相隔不到三十里,野外的村落非常密集。 而“郿”需要再往西约七八十里,有一座叫“平阳”的大型城池,算是秦国腹地的门户。 “平阳为秦人旧都。”魏相很博学广闻,说道:“为秦国第五座都城。” 他们攻陷了“郿”。 这一次吕武没有下令焚城,甚至没有大肆破坏。 其实也破坏不了什么。 城内没有宏伟的建筑物,有的只是茅草屋。 连作为主人的郿氏,居住的地方也仅是比平常人家大一些,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 吕武巡视城池时发现一点,看房屋特色以及一些平常会使用到的工具,秦人的生活水平远不如晋人,可能连中原那边的中等国家都不如。 这样其实也没有错。 华夏文明的中心一直都是在中原,其余四边八镇的边缘区域,各方各面一直追随中原的脚步。 秦国在华夏文化圈里算是边陲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断绝了与中原诸侯国的联系,相处最多的是各种戎人。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种现象,秦人的文化逐渐与中原诸侯不同,生活习惯以及一些造物方面的设计向胡化倾斜。 其中就包括秦人融合了大量的戎人,使得秦国一度变成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 吕武对太过于久远的历史不熟悉。 他熟悉的历史片段其实也不多,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之外,了解的很多历史还是从里看到,不一定靠谱。 秦国好像是从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又与中原诸侯国频繁接触? 从那个时候开始,秦国的文化得到掰正? 至于说一再迁徙都城这种事情,吕武以前会觉得很奇怪,得知包括晋国在内的所有诸侯国不止一次迁都,不再觉得大惊小怪。 他们喝着小酒聊着天。 谈得是秦国的历史。 讨论的是赵旃和郤至会打到什么程度才会回来。 可以想象的是,晋国“新军”杀到秦国腹地会给秦庭带去何等的震动,秦人又该是陷入什么样的惶恐之中。 在过去的历史中,秦国不是没有和中原列国开战过,还是第一次被杀到腹地。 现在秦君带走了国内能打的军队,境内除了“雍”有一支集结起来的成建制部队,其余各地只能靠贵族私人武装去守卫。 而在前线,秦君应该已经知道晋国“新军”杀进秦国腹地的消息? 想瞒?那是绝对瞒不住的! “麻隧”和“泾阳”的秦军绝对陷入了恐慌,想的念的是老家发生了什么。 他们杀入晋国干了些什么,一想到晋军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家乡父老,甚至可能使用更残忍的手段,免不了惊得脸色发白,又冷汗狂冒地浑身颤栗。 心有牵绊,还是事关家乡,他们哪有心思继续和晋军打下去,出现逃兵是必然,部分的逃兵又会让大多数秦兵士气变得更加低迷。 不出意外的话,“新军”杀进秦国腹地的消息传开,不管元帅栾书懂不懂抓住机会,秦军士气低迷,注定“麻隧之战”也该出现结果了。 胜利必然属于以晋国为首的联军。 有区别的是,秦军会损失多严重。 太过于远方的事情,没有即时通讯手段,深入到秦国腹地的吕武等人,很难得到确切的消息。 得到了一个驻防“郿”城的命令,他们在半个月里没有遭遇到秦人的反扑,显得很是无所事事。 半个月后,一些友军开始押解俘虏和战利品过来。 赵旃和郤至等友军干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同样传到了吕武的耳朵里。 “这一次秦国真是元气大伤啊。”吕武听说突入最远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