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6章:到底要怎么追赶大家族? (第2/2页)
弩弓韧性非常高,使用手臂力量难以完成张弓的步骤,只能用脚来进行。 所以,它其实就是一部蹶张弩。 吕武亲自进行了试射。 结果嘛? 他不管玩什么远程武器,反正不会存在什么准头。 弩箭被射出去非常远,丈量下来射程超过三百步。 正常的弓,射程最远大概是七十步,只是超过二十步威力就不怎么样了。 强弓……,也就是三石以上的弓,最远射程大概是一百一十步到一百三十步,超过五十步之后威力下降。 吕武自己的射术不怎么样。 他让凌一再上箭并试射。 在实验过程中,弩在二十步内直接射穿了八层甲,随着距离越远穿透力开始下降。 “主,百步仍能穿甲!”宋彬被惊呆了,感到难以置信,非常激动地问:“我‘士’可大举列装此‘兵’?” 吕武倒是想啊! 这种弩,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哪怕是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一部弩的完成依然要耗时八天。 而这是三名匠人的一同努力。 老吕家一直都缺少匠人,不可能将所有匠人调来制作弩机,不去干其它事情了。 吕武东扣扣西扣扣,顶多能调动三十名匠人专门制造弩机。 这样一来,三十名匠人八十天只能出产三十部弩,想要形成足够的数量,时间方面比较长。 当然了,随着经验的累积,过程中还会改善工艺,制作周期肯定能降得下来。 吕武觉得远程兵种的话,不形成一定的数量,只能用在耍流氓上面。 比如,用在斩首战术上面。 形成数量的话,怎么着也要数百上千吧? 以一千为基础数量,八十天能造出三十部弩,八百天是三百部弩。 考虑到匠人熟练度以及工艺改良,怎么也要花个两千天来造一千部弩机。 又或者,吕武调集更多的匠人加入到弩的制作之中。 不然,老吕家想要发展弩兵,起码也是两年之后才能形成规模。 另外还有一点! 晋国承包远程兵种的是韩氏。 韩氏弓箭手不但是晋国最强悍的远程兵种,于当前的华夏文化圈也有赫赫威名。 他们没有弩这种兵器,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弓箭手。 老吕家发展弩兵,一样都是远程兵种,职能上面却没有重复。 毕竟,韩氏弓箭手的射程就那样,老吕家可以承包超远程的专项嘛。 只是,一样都是玩远程。 老吕家先搞重步兵,又搞远程兵种,覆盖了魏氏与韩氏的“专业”范围? 这就很尴尬了啊! 需要考虑魏氏和韩氏的看法。 一旦韩氏和魏氏觉得老吕家是在挑战他们的地位,吕武用嘴巴是绝对无法解释清楚。 除非吕武甘于平庸,否则必然要从跟韩氏和魏氏的蜜月期结束,进入到对抗阶段。 现在,吕武其实也没得选择。 因为短时间内无法储备足够的弩,远程兵是后面的事情。 吕武搞出了“精罗”模仿,首先要做的是将武士训练到符合要求。 他这么搞也不是瞎胡搞。 华夏自古以来就有优秀的密集阵传统,能不能玩出大队阵型配合,压根就难不倒中原人。 透彻一点的来说,没有集体意志以及团队配合传统的民族,好好去玩单兵勇猛就算了,玩什么团队配合。 罗马人的对手不知道罗马军团为什么那么强吗? 他们为什么不进行模仿? 就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习性问题,不存在什么团队意识,玩的就是浪漫。 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曾经和罗马人在高卢交手的日耳曼步兵。 他们在罗马军队的多种火力压制下,不得不摆出类似龟甲阵的队形死守。 结果,这些平日里以勇猛冲锋见长的武士,也丧失了大部分战场机动能力,彻底沦为被动挨打的可怜虫。 罗马士兵甚至跳到日耳曼人的龟甲阵顶部,从缝隙中将短剑插入其中。 至于中原军队所在的东亚地区,从古典时代起就缺乏大量使用盾牌的文化。 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在其他地方都非常普遍的圆盾,一直到宋朝时才被部分骑兵部队采纳。 步兵的长形盾牌虽然源远流长,但各种古怪的造型也决定了其不是全军大部分兵士所使用的常规装备。 亚军队的盾牌手们,往往只居于全军前几排位置,负责掩护身后的众多轻装同僚。 其中不仅有使用弓弩的普通轻步兵,还有很多使用各式长柄武器的重步兵。 双方紧密配合,产生了两种士兵相互依存的战场共生关系。 吕武琢磨着,自己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