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9章:这是众叛亲离啊! (第1/2页)
中军和上军苦逼一些,冒着严寒先去周王室地盘待着。 他们能够按时抵达“王野”的前提是,没有下雪或是下雨,也能是雨夹雪。 如果天气状况不允许,无法按时抵达“王野”也不能怪谁了。 当然,那是建立在军队没有进入战时状态的前提下。 真的以需要为前提,还管什么天气,天上下刀子也要上。 国君听了吕武的一番言论,再自己进行深思,没有再进行任何催促。攫欝攫 原先还在担忧国君不懂装懂瞎指挥的智罃,看到国君那么有逼数,心马上就安定了下来。 而吕武再次肯定一点。 国君是一个很会控制自我的人啊! 这样的人,其实才是最难对付的。 几位“卿”忙碌自己的事情。 等智罃通知已经可以南下之后,众“卿”与国君又进行了一次会议。 中军和上军南下? 国君没想过待在“新田”不动,会跟着两个军团一起南下。 这样一来,召唤列国的诸侯听成,地点被设在了“王野”。 前往通知各个诸侯国的使者,需要事先告知各个诸侯很多事项,其中包括带上多少军队。 会议上,智罃提醒国君,讲的是因为晋国发生内乱,必然会使列国出现摇摆。 他说:“君如未抵,必有二心,晋不攻楚,矛头可转。” 国君听后有些迟疑。 各个诸侯国会因为晋国爆发内乱,觉得晋国已经不行了吗? 这个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国君却不想对先前的盟友动武,说道:“攻楚胜,诸侯反焉?” 智罃低叹了一声,说道:“孤不度德,独善无友,晋行王道而霸,岂至君上而终?” 充当听众的吕武想到了一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国君不想对盟友过于霸道,担忧风评变得不好,更想用道德来感化? 他还期望用对楚国的一场胜利,来坚定一众小弟追随晋国的决心。 那一刻,众“卿”看到了国君稚嫩的一面。 个别几个“卿”甚至觉得国君有点软弱。 作为元戎的智罃需要告诉年幼的国君一个世间真理。巘戅笔趣阁戅 无论是治国还是交友,不能只表现出憨厚善意的一面,不然容易发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恶劣事件。 几代先君对外从未软弱。 哪怕是晋厉公这一朝,其余未必靠谱,对外则是采取又压又拉的一面,将一众小弟治得服服帖帖的。 询问国君:到了您这,要改变邦交策略了吗? 国君采取了一贯的风格,有错就认。 这一点其实很令众“卿”感到欣慰。 不怕国君智慧不够。 就怕明知道是错的,还要死硬到底。 当然,目前并不是“帝国时代”,有错就认才不会被视为有损威严。 事实上,死硬到底从来都不是什么威严。 臣子知道君主哪里错了不提醒,在当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是什么时候开始搞得帝王明明错了,说了是一种冒犯呢? 看似尊重,其实是怕帝王不能再更刚愎自用,盼着国家快点衰弱或早点灭亡啊! 国君和智罃、韩厥、中行偃、士匄一起离开“新田”了。 一时间,留守的人以吕武最大。 他成了有名份和有实权的镇守者。 而这个镇守者其实当不了多久,明年就要率军南下。 本来该由智罃处理的政务汇集到吕武的手里? 吕武才发现智罃正在做的事情很多。 哪一家攻下哪里,当地就会属于他的封地? 有产生纠纷的归属权,智罃基本上已经处理得七七八八。 吕武查阅智罃的处理方式,发现裁决大体上公正,存在一些有过度cao作的地方。 所谓的“过度cao作”,无非就是智罃在进行仲裁时,遇到了跟老智家交情不错的家族会进行偏袒,需要拉拢也没放过。 吕武刚成为留守,立刻有贵族要求重新仲裁。 如果他想树立一个公正者的形象,完全能够根据事实重新裁决,就是会得罪智罃,再得罪已经实际获利的那一家。 他的选择是接受的确明显有错处的申诉,但没有进行处理。 这一个cao作令士鲂、魏琦和解朔觉得很迷。 兄Die,你是不是有毛病? 干么做这种让智罃会觉得难堪的事情??? 吕武那么做当然有自己的考虑。 可是,为什么要说出来? 智罃没来得及进行仲裁的那些纠纷? 吕武则是没有大包大揽,派人去进行各种求证,再与其余留守的“卿”商讨一番,等待证据充足,同僚无异议,做出最终的裁定。 不总理晋国的国政之前,会以为这是一个国家。 等待能够全面了解晋国? 吕武心里有无数的MMP需要讲。 这特么其实就是一个伪装成为国家的军团! “我怎么感觉以后的秦国跟晋国很像呢?”吕武认为绝对不是错觉。 晋国的律法更像是军法。 并不是单看这点,来认定晋国是伪装成为国家的军团。 从律法到各项国策,不是为了服务于正在进行的战争,就是预备为下一场新的战争服务。厺厽 笔趣阁 flyncool.com 厺厽 吕武又得知一个事实。 贵族其实并不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