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9章:要脸以及不要脸 (第2/2页)
楚不可北上。” 宋国这一次也去参与蜀地会盟。 晋国这边却一点都不怪宋国。 历经了三场大败的宋国要是再不喘口气,真的要坚持不下去了。 晋国却空不出手帮宋国一把。 这样一来,晋国还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脸面,去要求宋国不能参与蜀地会盟呢? 齐国、鲁国、卫国则不一样。 无论怎么看,晋国从来没有亏待过鲁国,甚至屡屡帮鲁国挡住来自齐国的压力。 所以,鲁国背叛晋国从里到外都属于不义的行为! 而关于鲁国这一次背叛晋国的事情,他们自己用春秋笔法给轻轻代过。 也就是不讲理由,不记载过程,哪怕亲自去参与了,依然当没那么一回事。 说好的礼仪之邦呢? 原来玩笔杆子的,不要脸是有传统,徒子徒孙是在学习这些前辈??? 卫国是个什么情况? 只能说卫国只有卫君卫衎脑子被门夹了,相反从执政到国人的脑子都很清醒。 吕武这边就有新军讨伐卫国的情报。 魏琦和解朔带着没有满编的新军讨伐卫国。 卫国率军迎战的是执政孙林父。 一个卫国的“军”跟晋国的新军摆开阵势,还没开打孙林父就独自上前,干脆利索地给投降、投降……投降了! 史官将这一次晋国与卫国的战争命名为“义之战”。 听着有点反讽的意思啊? 对晋国有情有义的是卫国执政孙林父,承托出卫君卫衎的脑残。 “新军将归师途中,新军佐率军留于卫。此事我已答应。”吕武顿了顿,又说道:“君上有令传于你我,新军将行留守之责,你我率下军南下攻郑。” 这特么就是一件讲不清楚的糊涂事。 上一次吕武无视了智罃的暗示,压根就不想去打举丧的郑国。 结果倒好! 国君以下达命令的做法,搞得吕武依然需要去讨伐郑国。 吕武要是料到国君会下命令,还不如上一次就顺从了智罃。 当然,世界上没“如果”,也不存在“后悔药”这种玩意。 士鲂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要出征,军队就需要得到调动。 下军早早就集结在“新田”郊外安营扎寨。 需要做的事情是让参战的“徒”以及“羡”,安排好相应的辎重。 毕竟,正常纳赋的出征,国家和各个家族是不负责后勤补给的。 士鲂这一次过来除了询问齐国,就是商量讨伐郑国的事情。 “郑举丧,新君恽亦不在国中。”士鲂有些苦恼地说:“君不在,宣战何人应之?” 吕武能怎么说? 他只能点头,表示就是那么回事。 其实郑国的执政子驷在国内。 这个叫子驷的人是今年刚刚成为郑国的执政。 他还有另一个名号叫公子騑。 一国执政是够资格应战的。 吕武的打算是喊上一些小弟,有可能就连宋、鲁、卫也喊上。 考虑到卫国重新屈服,但凡解朔有点能力,孙林父也不傻,卫国参与到讨伐郑国的联军是有把握的。 鲁国和齐国的交战不出意外也会很快结束。 结局肯定是鲁国被齐国摁在地上锤,战败的鲁国正是极度需要父爱的时候。 晋国这位爸爸攻打郑国招呼鲁国一声,鲁国肯定要喜极而涕,觉得爸爸还是爱自己的。 至于宋国? 之前楚国和郑国从两路攻打宋国,郑国可是往死里折腾宋国,干的一些事情比楚国过份多了。 尽管宋国去参加蜀地会盟,能跟晋国一块痛殴郑国,应该是不会放过的吧? 要喊上那些国家,吕武不可能绕过其余家族。 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知道了。 哪天有人绕过阴氏去联系齐国、杞国、莒国和大邾,吕武会是什么反应? 中军、上军和新军都是出征状态? 又不是一家子全跟着出征去了。 不是还有族人在国内的嘛。 联系邦交国一块撑场面这种事情,各家绝对是求之不得。 尤其是很能打的吕武作为出征主将,下军由阴氏和范氏组成。 注定会赢的战事? 各家绝对很愿意一帮小弟看到晋国的强大。 忙忙又碌碌。 吕武等魏琦回到“新田”接任留守。 他挑挑拣拣,只同意少数几个家族一同出征的请求,带上来自阴氏的两个“师”、范氏的两个“师”,连同赵氏、先氏、祁氏、献氏等家族混编的一个“师”,还有不存在于军队编制内的阴氏三千骑兵,出征了。 各国先后给出回应。 鲁国接到来自晋国吩咐听成的指示,举国上下一扫连续两次的惨白的沮丧,腼着脸陷入欢腾时刻。 爸爸果然还是爱俺的! 小齐,你特么别太过分了。 信不信这一次俺爸打完小郑,俺会求俺爸来教训你? 卫、吕、曹、邾、滕、薛也先后响应,集结军队前往吕武设定的集结点“温”地。 话说,怎么会有一个吕国? 这个叫吕国的国家在“吕梁”那边,说是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松散部落联盟,算是早期的羌部落之一。 薛国则是一个鼻屎大小的国家,全国人口也就两万多,将能打的全拉上不超过一千士兵。 吕武其实看不上最多只能出动一千到两千兵力的国家,耐不住几个家族得知消息来请求呀。 那些家族干的事情叫一举两得。 能让自己的邦交国知道晋国依旧强大。 暗地里也能收到邦交国的不小好处。 说白了就是公器私用的一种。 吕武哪怕知道什么情况,拒绝那是不可能拒绝的。 多一个国家来凑数,声势方面怎么都能大一些,再来就是降低“伐丧”的负面影响。 以后,阴氏也会需要各家在自己的邦交国事务上卖一个面子。 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是吧? 大军集结在“温”地,吕武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下一手布置,郑国那边来人了。 郑国来的是执政子驷。 “郑处要害,两霸相争,唯害于郑,郑苦也。”子驷一脸真诚地看着吕武说道:“郑如草,顺风而倒,以求存也。” 吕武跟士鲂对视了一眼。 这一刻,晋国的这两位“卿”在想的是:郑国的死活,关俺屁事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