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01章:天子驾崩啦 (第2/2页)
他们虽然是晋国的“卿”,能越俎代庖,还是咋地? 吕武秒懂,一脸沉闷地说道:“举丧不战也。” 得了。 新的天子没有登基之前,包括晋国的国君姬周没表示,晋国明显不适合再继续大举用兵。 毕竟,周王室再怎么衰弱,作为保护周王室的晋国,又是高举“尊王攘夷”大旗,是需要帮周王室维持排面的。 考虑到没法真的打郑国? 吕武赶紧派葛存去找正在前来路上的宋国执政华元。 没其它什么事情。 就是让华元不要来“郐”地会盟,麻溜地回宋国集结大军,赶紧地跟郑国拼啦。 那么干的原因太过于简单。 宋国还是不要知道周天子驾崩的消息为妙。 当没那么一回事,心安理得地趁有晋国撑腰,能获得多大的好处,加紧地办了。 要不,等周天子驾崩的消息传开,宋国跟晋国一样会被“困”住。 到时候,包括晋国在内的周王室序列诸侯国需要老实。 楚国阵营要是撒欢可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凉拌! 吕武为了让宋国能成功袭击郑国,不但将军队摆出了随时会出击的假象,还找理由拖住了郑国执政子驷。 理由挺好找的。 鲁、卫、吕、曹、邾、滕、薛不是来了吗? 这些国家,有些是大夫率军,能亲自来的国君和执政则是都来了。 今天季孙行父找子驷谈礼仪。 明天孙林父找子驷谈理想。 会让子驷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 各国其余人没上场,不是身份不匹配,就是国家实力不允许。 以晋军为首的八国联军待在“郐”地没动弹对郑国来说就是最大的好事。 子驷当然不会忘记没有来“郐”地跟晋国会师的宋国。 关键在于郑国不是孤军应战,不是还有楚国、蔡国和陈国吗? 楚国的公子喜还驻军在宋国的边境。 宋国哪怕想对郑国干点什么,能无视掉公子喜那边以楚军为主,不低于七万的三国联军? “寡君蜀地之行,绝非吾等之意。”孙林父一脸诚恳地看着吕武,复道:“请阴子定告予晋侯。” 站在晋国的立场,吕武很喜欢孙林父识时务的表现。 只不过换成是卫国人,未必就会喜欢孙林父了。 像是卫君卫衎,他想要干的事情是取代晋国,碰上了这么一个不配合的执政,心里恐怕是恨死了。 另外一些有野心又看不懂卫国与晋国差距的卫国贵族,他们绝对也不会喜欢孙林父这么一个碰上晋国就怂的怂逼。 那么孙林父为什么一遇到晋国就怂? 只因为孙林父十分清楚卫国与晋国的差距,明白卫国如果太折腾,不会落到什么好下场。 卫国的情况就是那么复杂。 孙林父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 卫君卫衎是为了卫国的崛起而奋斗。 其余卫国贵族各有立场。 不能从广义上来分别他们到底谁对谁错,出发点都是为了卫国好,干的事情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吕武有些越线地问道:“执政可能支撑?” 孙林父倒也光棍,径直答道:“晋‘卿’未能助力,恐难以维持。” 哦…… 解氏太弱小。 解朔在众“卿”中也没有话语权。 孙林父在担心能从晋国获得多大的支持力度。 同样在场的士鲂就用诡异的目光看向吕武,心想:“阴武将卫国交给解朔,早就料到解氏无法支撑卫国了吧?” 那么一想,士鲂不得不怀疑吕武是早有预谋,想的是利用解氏来cao控卫国。 孙林父估计也是那么想的。 要不,孙林父何必每次见到吕武都那么讨好,甚至可以说谦卑。 吕武有那种想法吗? 别提。 多少是有点。 吕武之所以没有接管卫国的邦交处置权,只因为阴氏刚崛起,分到的邦交国有四个,其中一个还是齐国。 这就导致他不顾影响也要看阴氏的实际实力,思考胃口太大会不会把自己撑死。 随后的一个月里面,一些消息陆陆续续地传过来。 其中包括中军和上军最终没有入侵秦国,大军从“泾阳”撤离,往“郐”地这边赶来的途中。 又有华元集结一个宋国“军”真的进攻郑国,讨到一些好处发现楚国的公子喜有动作,不得不被迫撤军。 其余的消息看似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只是没人能料到会出现什么后续影响。 比如,新的周天子登基,还是那种没有派出公卿前往各国要求为姬夷举丧,又没有邀请去观礼的登基大典,草草将登基给那么办了。 新的周天子出现,驾崩的那一位天子葬在哪里也没有一个说法。 吕武得知消息之后,感到了无比的困惑。 好歹是周天子啊。 怎么登基和葬礼都那么草率??? 那么,看看新的周天子姬泄心以后得到了什么谥号,基本上也就就明白了。 他以后的谥号是周灵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