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_第一部 煮海 第十六章 教育的紧迫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 煮海 第十六章 教育的紧迫感 (第2/2页)

了,还念叨念叨“锦衣夜行”呢?或说西楚霸王都不能免俗,何况吕祖安这种前世的小市民?

    其实关于创世话题,不光吕祖安是这么想的,就连一向不问世事的欧阳晚晴,也是同样的激进。这让吕祖安更觉赏心悦目,眼看小娘子含苞待放的俊俏样子,心潮每每荡漾不已。

    现在的欧阳已经逐渐适应了吕大官人的毛手毛脚,偶尔不小心也会投怀送抱一把,更极少展示“九阴白骨爪”的独门功夫了。当然这也非绝对,很有几次吕大官人想得寸进尺时,周围的邻居们偶尔会听到吕大官人“我会再回来的”哀嚎。

    综合而言,目前对于岚山而言,发展技能教育才是最急迫的。而目前的岚山少年孩童中,只有吕安年、刘全是每日由欧阳带着四处游荡,间隙教他学些算学、文字的启蒙知识。其余小屁孩们,眼下能够活下来的就算不错了。

    这也没法子,一家人遭灾了其实最缺乏抗力的就是孩童了。就算是遇到岚山这样天天喝rou汤、盐巴也不少,而且医药、卫生防疫都抓的紧,按照吕祖安说“很上档次”的流民营,这些孩童也要先能扛过去之前的伤害,才算真正地活下来。

    至于少年们,那早就直接当半个牲口使用了。即便有极少有机会被欧阳拉住,强行教书几个字符,那也是为了生产需要。青壮及老人就更不必说读书识字这回事了。

    欧阳是只工科狗,她可从来没兴趣为人师表。半年多来,各种新奇产品技术从她手中定型出来,早已超过学校所学了。好在吕祖安以前销售之余,在酿造、吃食等方面颇有研究兴趣,有时也参与着技术讨论。二人双剑合璧,还真是搞出了偌大的产业来。

    但是大量的技术研发也几乎耗尽了欧阳的精力和热情。教育吕安年那是没办法,人家娘亲喊得那么响亮。自家孩子,总不能落下教育吧。

    现在看,技能教育、忠诚教育都很重要。一句话,学习班必须办!还要创造条件迅速起来。

    在刘二祖不停奔波下,知道岚山村收容流民的消息几乎半岛皆知了。之前一段时间来投的流民少,是因为半岛的勋贵、官吏忙着招收佃户,他们抢起人来,哪里还需要问你个人意愿?

    后来听说是大金皇帝陛下怜惜民生,下诏不准这些贵人继续招聘佃户了,所以流民才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大金黄帝陛下日理万机的,自觉已经做了件善事。

    然而却又忘了下诏安排官府救济事宜,结果么,这流民还真不如做贵人的佃户好了,至少还能留下性命,如今却只能饿着肚子到处游荡了。

    所以说治政这种事,那还是要讲究套路的,环环相扣才得圆满。

    大金立国不足百年,些许缺失不足在所难免,纵是因此多饿死几户流民,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朝廷或许会对此深表遗憾吧。

    无论如何,现在外来投靠的流民渐多,总是要安排做事。一些田地、菜园、晒盐、集硝、杀猪、挖沟、清淤、建房、建码头、堆坝、烧窑、捕捞等粗使活计都渐渐交了出去,只是委派些青壮或老人指挥、监督即可。

    更何况建码头、建房子还有不少外聘工匠师傅带着,烧窑等技术含量高的地方,也还是由原来的青壮干着,一时不怕的。

    朱棣、曲成都如约来报名了。朱棣倒罢了,十八岁身强力壮,能顶一头很好的牲口免费使用。这小屁孩曲成咋回事?不是说好了过一年嘛?吕祖安大发脾气。

    “是啊,就是过了一年呐?”曲洋老爷子故意装可怜。

    这几个月他可没少跑岚山来,眼见得那几个以前鼻涕邋遢的流民子弟如今渐渐气宇轩昂起来,如何不急?特么刘二祖那个混蛋儿子刘全,也才四五岁嘛,凭啥他就能日夜跟着神仙师傅学好,俺家曲成就要在家玩泥巴?!

    人家老曲心里不服气呢,碍于尊师重道,不愿和吕祖安一般见识罢了。

    无论如何,过了年就算一岁,没说的,小屁孩扔过来就不管了。拍拍屁股上山喝茶去,着实被歪嘴和尚点赞一番。

    如此,加上朱棣、曲成、刘全、吕安年,吕祖安看看人少嫌弃寒酸,就又在流民少年中把那些伶俐、懂事、上进的几个也都逐渐从生产中脱身出来,先找个私塾先生安排大课室教导识字扫盲。更多是欧阳轮番带在身边,学习算术、工艺、跆拳道等功夫。

    吕祖安则负责洗脑,传授(或说歪曲也行)历史知识。军事上也在整列队训,把后世军训的东西、特种兵的练兵手段,也不管是否道听途说,总之就是一股脑地加进日常训练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