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_第一部 煮海 第十七章 穿越指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 煮海 第十七章 穿越指南 (第2/2页)

武人的荣誉感,完善军队都统制司以下的基层军伍管理、训练、及稳定,那么,结果会如何呢?后世的现代文明都这么干的!

    完全的募兵制本来是一种更加先进、体贴德制度,但并不适合两宋那个时代。士兵一切向钱看,打仗先要把赏钱抬到阵前,射一箭就要拿一笔赏钱?

    赏钱迟了俺就撒丫子跑路,连自家的皇帝都不管不顾!这得多么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定格出这种画面出来?但它就在大宋的皇帝眼皮底下发生过!

    适当的义务兵制还是必须的,用来进攻或有不足,但防御还是能做到的。而且在战场上的好处也很简单,你在前线随意当逃兵了,就要多考虑自己家族还捏在朝廷手中!他们会被连坐的!

    至于说募兵制,那就是在义兵制的基础上择优录取、组建,成为野战进攻的部队。吕祖安认为,无论义务兵还是募兵,都不能搞士兵终身制,除非你的级别达到将军级。

    这样军中就不会再有滥竽充数的老弱病残。这才是两宋亢兵的根源。部队拉出来人头不少,能上阵的不足十一。这种制度下,战场上除了起到涣散士气的作用外,还能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吗?

    军队纪律懈怠。招募厢军可以安定地方不错,可你倒是认真cao演啊?结果没人过问了?得益于两宋重文轻武的局面。武人的地位既然不高,那自然也就少了保家卫国的责任。

    再此外,两宋时期的发明不少,工程应用也先进,但并没有随之建立起严格的工程制度、工艺标准,及严肃的工匠精神。这就显然浪费了科技的力量。甚至自华夏以来,除了商朝、秦朝达发现了这种力量,并再实践中得到落实外,其他朝代都散漫缺缺,两宋也只能比明清稍好些。

    “你行你来啊!”文人的确对国家兴衰非常挂怀。然并卵,他们根本就瞧不上匠人、武人好不?还标准化?还军事cao演?那不就是养养胸中浩然之气吗?流水线又是个啥东东?

    更有意思的是,两宋上下的保密意识匮乏。一部《武经总要》成书,按说本意是为了提高自己武官的战术修养,结果成了别国研究破解宋军战法的利器。造船、火药、火炮、神臂弩等军国利器居然就被传教的到处都是。甚至到了战争期间,金国、蒙胡的火器装备数量还会超过宋朝部队,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在吕祖安和欧阳晚晴开启科技金手指的时候,除了一般的保密要求外,首先强调的就是对工作团队的纪律要求、责任要求、品质细节要求,其次才是工艺技术的不断优化进步。

    这样才能从保证总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其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始终与眼下的时代拉开差距。

    而在这之前,必须先育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精气神、思维模式、纪律团队等方面仔细雕琢出一个团队人才来,这样才不会因为个体的从众心理而退化自己。

    正是由于秉持了上述理念,所以才会在一干少年群体的知识教育、纪律教育、和体魄锻炼上不惜投入血本。经过大半年的营养补足、军事化训练体系、文化算术等方面的强化培训,目前吕祖安总算能拉出一支二十余略青壮些的少年卫队来。再加上平时挑选出的另部分半脱产的青壮训练,能够起到家丁作用的岚山卫队人员差不多有六十余人。

    少年中有实在顽冥不化的,只能拉去者耕田晒盐,然后再从后来的人群中选拔。欧阳便时刻带在身边,不但教授技艺算术物理,一身短打功夫也是倾力传授,算是开山收徒的入室弟子啦。

    其中在学识方面较为出众者,有纪晓天、苏明渊、方远山、韩启明等几名少年。这些少年原来的名字不过苏三小、韩阿猫、纪狗剩等等,欧阳晚晴听着不爽,索性才思敏捷一回,全都改了好听的名字。后来又陆续收了夏全、裴渊、葛平、杨德广、王显忠、刘庆福、国安用、郝定、王琳、汲君立、阎通、崔天佑、张正忠、王显臣、高友、赵邦永、张春、姚云等一干少年。

    那海曲的姜衙役也是一狠心,把自己十四岁的宝贝儿子姜无涯送了过来,反正这小子看着聪明,其实却不学无术,在读书上的天赋有限,不如就断了那妄念,好好跟着神仙师傅学些神通。

    小姜童鞋年纪尚幼些,还有时间继续长他的坏心坏肺,因此倒也罢了。可怜朱棣十八岁,平素自诩文治武功样样小成的家伙,那是带着相当自负的豪杰姿态来的。可自从开始学业后,就天天有着生不如死的烦恼。无他,心理打击太大了。

    算术不说那几个大龄少年,连刘全、吕安年这种几岁的小屁孩都能虐他!文学内容与平素所学完全不同,那个死记硬背就好,这儿不行,你得理解透彻才行,甚至还要举一反三。

    甚至就连朱棣最自负的武事训练,半天站cao下来,人家都还能再跑一圈,他连活动一下的力气都没有了!

    比试拳脚吗?朱棣偶尔和欧阳对练,人家快拳一出,朱棣顿时满眼都是星星月亮,啥都看不清了。周身关节全被打散,身体便如沙袋一般。

    这也是欧阳如今才养成的一个恶趣味,一代永乐大帝啊,且再吃俺几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