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部 干戚 第一章 岚股权 (第2/2页)
七成以上的议会决策权。 为了避免后人干政,吕祖安、吕祖谦的二吕家族、及以岚山流民营公推的代表张从正等利益密切攸关方的大股东一起决定,自家放弃应得的大部分议会席位,留给那些小股东重新分配。并且再次把自己的决策权一分为三,主动永久搁置“独立提案权、独立表决权”,只保留了对重大事件的“独立否决权”。 这也导致以后国会山和明招山的矛盾不断激发,进而催化出两档纲领,互相制约、监督。 因为从绝对股权来说,真正代表岚山权力的国会山其实控股并不是太多。大约就是岚山流民营的个人股本,加上岚山其他本土势力、岚山商贾、明昭山小家族的持股。合计也就一成五左右而已。 至于其后加入岚山的那些郡县股权,在纳入之初,就曾使用十分复杂的评估模式计算权益。有的是以经济贡献得分,有的是以文华教化得分,有的是以矿藏人力得分,还有的纯粹就是以地理关隘得分。 然而无论得分如何,按照当时通行惯例,他们是被占领区。作为战败者,他们的一半所有是要归属岚山都护府那些原始股东的。当然你并入岚山都护府后,自然会对分享此后并入都护府的那些其他地方的收益。因此,理论上说越早归顺都护府的地方,其收益就越大。 自然,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一些地方的起义归附,就要享受一些“议价”待遇。比如殖民地,后来都独立建国了,就不能享受权益。再比如朝鲜,那是一直死磕硬撑的,然后就被军法管制了五年后才开始计算。 然而多数地方还是毫无争议的。比如吕祖安夫妇和岚山流民营的绝对收益就大于明昭山诸家族。明昭山诸家族大于此后的岚山七县,也就是后来的海州府。海州府大于琅琊郡,也就是胶东半岛。胶东半岛大于山东两路和淮南淮东,这些地方又会大于河南、河北、河东、辽东。 总之,计算公式非常复杂。无论如何,这些郡县的股权合起来也是个大数目,当然这也是在岚山流民营、明昭山诸家族、吕祖安夫妇信守承诺的基础上而言。但这些股权虽然没有象前者那样放弃权益,也多慑于三大股东的弃权榜样,除了涉及到本地区利益才会投出自己的决定权票外,在其他事件上一般也是保持中立态度,反正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发。 因此,以绝对劣势股权份额执掌岚山权柄的国会山(岚山都护府的议会设在阿掖山右臂山麓,与左臂的岚山别院,及张从正的商业街东西相望,所以后来就简称国会山了。双方中间原本是大片的良田,但后来全都开发成商业区)对于包含二吕家族的明招山势力的防范心理一度到了扭曲边缘。特别是得知那些明招山股权中还夹杂了南朝皇室的信托,那就更让岚山议员们胆颤心惊。 而明招山诸家族拥有着大多数的股权,虽然放弃了“独裁”权力,但也肯定不甘心被排除在岚山权力架构的圈子外面。同样,南宋皇室更不愿轻易放弃自家对岚山国会定策的影响。 双方因此在很多事上接连过招,最终达成彼此相对满意的共处条款。虽然未曾见诸文字条款,彼此却心知肚明。当然最终这事并非双方想象的那样就此作罢。一股子势力既然被凝聚出来,就有了自己的生存土壤,如何再甘于再退回幕后? 大明此后的国会势力演化成两派,一派堪称保皇党,成员多是商贾一流。他们与明招山的关系千丝万缕,主动扮演白手套脚角色。何况人傻钱多,就像那些大名鼎鼎的潘家、巩家、楼家等等。当然吕、张家族联姻数代,成员多又王室身份,那不容民间评议亵渎的,否则违宪。 总之,在他们看来,只要能用钱摆平的事那就不是个事。如果用钱还不能摆平的事,那就开军舰、大炮过去。用岚山的武力去摆平,效果也是一样。 另一派则是所谓的“勋贵”阶层,他们占据勋贵、国会山的议席。而且祖上的出身一般也不是很好。比如那个每年都要在国会山提案为老祖宗“霍一或霍仪”正名的,因此浪费无数公驽的霍家。 或者还有朱家、刘家、彭家等等,甚至个别家族的祖上最初只是因为一泡鼻涕就拜在了左使门下。这也是其后代子孙无论如何都不能洗白的事情,那就索性不要再洗。 这些人家直接代表那些平民阶层的利益,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这一派的主张是对内注重民生和公平,对外注重谈判和妥协。 在他们认知里,无论多么效率低下的和平,都比一场战争带来的灾难更加合算。因此他们更加容易得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君主尊重,在二选一的情况下,也更加容易接受他们的钝刀割rou。末了还能收到他们假惺惺的慰问,和不靠谱的诸多保证。 其实在吕祖安看来,这两派无论哪家都不是好鸟,他们都是“岚山利益至上”的一群混蛋。但他也不打算就此干预。吕祖安觉得,比起独裁,这种互相监督的体制无论如何都不是最坏的体制,那就这样吧。 经过保利商社的股权确认后,岚山的上上下下真的是同心、同志了。虽然谁都知道,自家的这些股权恐怕永远都没法套现钱粮。但是,现在谁还去关注钱啊? 咱们过来这里是干啥的?与立国之功、青史留名相比,些许钱粮又算老几?特别对于那些知道内情的家族来说,一辈子有几次跟着皇帝一起打拼的机会?荣誉懂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