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部 干戚 第五十九章 灰暗与光明 (第2/2页)
残暴的君王,在金国会被大臣的某次政变杀死,壁如海陵王。而在南朝,则会被大臣们设计“内禅”退位,壁如光宗。 所以,吕延年从不追求所谓“乾纲独断”的权力。吕延年的优势是:作为明王,他可以很清晰地感触到大明的脉动,看清更多趋势的发展轨迹。 而他的职责就是:在文化上、道德上、律法上去凝聚民心,使他的大明能沿着“正确”的趋势不断前行。吕延年确信,这才是作为“王”所应该承担的真正责任和义务。 明王秉礼,国会定律,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治理循环。作为这种治国传承的思路,早在数年前,亚父和父亲这些人就已经基本定了下来。亚父将会提前退出岚山的权力漩涡,转而看护着一些“新制度、新观念、新文化”的种子发芽、呵护成长。 为了减少以后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误判和复辟利用,亚父在这片大陆的影响将会交给他和小五留年。所以,他们才是需要被迫当神马(张从正语)的人,呼呼! 明王和教主的席位都将会被世袭。明王是世俗天下的象征,教主是宗教文明的代表。光明左右使负责教化、育才,国会山负责立法、选材,如此而已。 真正治理大明内政的权力将下放到内阁三相、和枢密使身上。他们将由议会选出,任期五年,也可以连任一届,然后到期走人。 甚至吕延年都认为,即便内阁三相,和枢密使,将来都未必能真正掌控大明权力。 或许有一天,主持岚山政体的日常权力运作的人,将会是是翰林院的学士、书记、总统、总管、总理等一类幕僚官员,他们任期也将是五年轮换,选举产生。 这些年轻官员的官身一般四五品,或五六品而已。他们大抵是通过层层考试进入官员体系,而后从治理一乡一县一府开始,二十年左右的官场经历使他们年富力强,睿智成熟。 之后会被选拔为六部主官或郡守等职,成为治理国家的主力队伍。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话,他就要开始谋划获得翰林院的“学士、书记、总统、总管、总理”幕僚身份,能够参与朝廷决策过程的观摩、学习、参议。他们要帮首相或枢密使拟定决策、考察各部,要忙于准备和国会山打交道的文山会海。 经过层层锤炼后,他的影响力越来越重,也越来越被人关注,从此他的一举一动都将被人放大观察。于是他不得不开始疲于应付,频繁发布竞选纲领,组建同盟政党,到处演讲拉票。 除非他决定退出对首相、枢密使的追逐。而这,却不是一般官员的首选。 内阁三相,和枢密使这些大佬们整天要忙于组织选举、到处演讲拉票、应对国会质询。 那么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治理内政?到了那个时候,吕延年相信,那些“学士、书记、总统、总管、总理”等幕僚、官吏系统才是真正替他们掌控这个国家的幕后权力者。 明王认为,届时,他的内阁三相,和枢密使们能做到垂拱而治,就很不错了。 哪怕这些三相或枢密使本人都是一代枭雄,在经过这样层层选举磨练、无数国会质询、反复整合同志的折腾后,他也会被榨干最后的那点精力、智慧,失去独裁霸权的野望。 从这个角度看:“国会山就是个权力的磨盘,一切个人的权力、野望都将在国会山的这副超大磨盘的碾压下灰飞烟灭!” 至于四弟少安,他根本就不在大明政体的规划范围内。不是因为少安不好,而是因为少安实在太优秀了。如果从兄弟感情来说,他和少安性情契合,他还是少安的半个老师。彼此信赖,关系密切得无以复加。 但无论他们兄弟的感情有多好,来自外界的那些叵测谋划,和复辟思潮都不会消停。只是因为少安足够优秀,年龄和他足够接近,身份足够特殊! 所以,按照亚父的规划,将来的四弟少安将会率领一支远征军东渡大海,在海洋的尽头的新东方大陆去建设一个同样伟大、同样繁荣的国家! 所以,少安会等到他心爱的女子守候一生。就像大哥、大嫂一样令人羡慕。 “或者应该重选一个教主出来?”吕延年琢磨着。 自己之所以老是被议会惦记,还不是因为威权过重吗!明王、教主一肩挑,神权、王权左右口袋互相揣着摸牌玩,这特么想不权重都难啊!更怨不得人家国会要时刻警惕了。 抬头看看坐在他对面做课业的吕留年,这混蛋都十二岁了,怎么还在流口水? 你为啥还不快点长大?吕延年恶向胆边生: “小五!这道题又做错了!!罚抄二十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