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破浪教头王重师(请投票、收藏、推荐好友!) (第2/2页)
予官职,盗贼摇身一变成一方大员或统军将领,俨然成为“有理想”之人发家致富、飞黄腾达之捷径! 来日都是同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听不见看不到,留些情面,也好日后同殿为臣,实属官贼一家! 王忠自是不能袖手旁观,与王重师同心协力打退数波进攻,直到贼人退去不复再来,长社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二人才动身前往平卢,如此就耽误了些许时日,直到数日前才回来。 有所失亦有所得,原本王重师甘于乡里,并不想出仕,反而是这次贼情,让他看清了世态炎凉,官府的不作为,百姓的无助,遂爽快应邀,决定从军,自救亦救人,虽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博大胸襟,却亦不失侠义之本。 闻听此中曲折,王师范虽未亲临,心中却已荡起涟漪,脑中浮现出博昌县牛家村遭遇山贼袭击的景象,全村青壮大部或伤、或亡,仅剩十余人坚持到胜利,若非破浪都及时来援,最终结局不忍去想。 由此及彼,亦知此中凶险。然内无百战精兵,外绝官军来援,唯一依靠的只有王重师一人,虽有伤亡,却怯敌之胆,不敢再犯。管中窥豹,足见王重师豪勇之外亦通军阵之道,身具调度有方、临机决断之才,实可为将! 皇朝威严不复,律法不行,有法不依,地方携私自重,离心离德,此乃乱世之象。覆巢之下,累及百姓,自是苛捐杂税、徭役不断,倾尽家财无可税之钱粮,耗尽民力无可征之沃野,此民不聊生、凄凉之景,多少豪杰徒叹奈何! 物极必反,愈压迫愈反抗,穷困之极无以为生,揭竿而起者必众,挽狂澜扭乾坤之雄主,必蕴藏其中以待时。 王师范心中虽有豪情,数月历练却窥得引而不发之妙,不谈匡扶天下之高远,只谈力所能及之务实,更显诚恳。 “小侄虽只为济阳一县之令,官不及登堂,却也是一方父母,辖五千余户、数万之民,亦知职责在身。 不敢自比管仲乐毅之贤,但心向往之。不加苛政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家有余粮,绵延子嗣。兵只数百,将不逾十,却有厉兵秣马、荡平贼寇之志,尽保境安民、护佑桑梓之责。” 一席话虽不显凌云之志,却道出胸怀仁义之心。虽未言及前路多艰、汹涛骇浪,却暗藏机锋,不惧艰险。 王重师的内心被触动了最柔软之处,他离乡所为何?不就是为了投同族以护桑梓吗!王师范虽少却是仁者,亦不乏武略,岂非明主在前,安能错过! “王重师愿入破浪营,为一卒,追随县令,护持桑梓!”只为心中抱负,不在乎从头做起,王重师起身施礼,语出正式。 “重叔愿入破浪营自是无有不准,只是从卒做起却是屈才,这样吧,以重叔刀剑矛法冠绝一时之声名,足可任我破浪营总教头之职,再兼亲兵左队队长,与彦章共掌亲兵。不知意下如何?” 以王重师之才,教习破浪营,定可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在千百人规模的战斗中尤为重要。 眼下破浪营人虽少,却是未来拔地而起的种子,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军官的摇篮,而勇武是基层军官的必备条件。 至于升任亲兵队长,不是对王彦章的不信任,而是分权制之,便于掌控,是王师范对军队组织架构深入考量的结果。 虽是征求王重师的意见,王师范却拿出十足的诚意。 “县令厚爱,重师定鞠躬尽职,不负所托!” 王重师领会王师范重用之意,也不扭捏,直接应承下来,尽显豪侠本色。 一直坐在旁边陪酒的王忠,看着王师范言谈举止间尽显大家风范,对王重师这种豪侠能越级提拔,人尽其才,足见识人之明。 磊落仁义下及百姓,何况兄弟?值得将两个儿子托付于他,内心深处为两个儿子前途窃喜,也为结义兄长有此佳儿由衷欣慰。 王猛、王灵两兄弟频频敬酒,掀起一波又一波酒浪,清澈的目光中唯有高兴,为破浪营又添猛将而高兴,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兄长王师范麾下渐丰而高兴,其间毫无嫉妒,因为他们深知王师范最是念旧,不会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王彦章也随着众人一同豪饮,只是眼角余光偶尔瞄向王重师,锋利之中透着不服之意,非是对王师范越级提拔王重师不服,毕竟自己也是因县令越级擢拔才有今日之职,而是对那句“刀剑矛法冠绝一时”颇为不服,单纯出于武人争胜之心。 不知这星星之火,来日可放何等璀璨烟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