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惊天家世不辱祖 (第2/2页)
郭大娘子何以攀上京兆万年王家这等望族呢?这就不得不说说其娘家的来历了。 她的娘家乃是出自大名鼎鼎的太原郭氏,而太原郭氏在安史之乱中及其之后可是出了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他就是收复两京、击败仆固怀恩、单骑说退回纥并大破吐蕃,宝应元年晋封汾阳郡王,大历十四年被唐德宗尊为“尚父”,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建陵的郭子仪郭令公。 她这一脉郭氏乃是郭子仪长子郭曜的后裔,其由关中汾阳迁徙到河南光州,恰与王敬武的老家颍州相距不远。 郭家这支虽弃武就文,但推崇尚武之风未变,须知郭子仪当年就是以武举高第入仕,后人岂能忘本? 偏偏王敬武早年也是武举出身,远近闻名,再加上王家虽是没落,但毕竟是名门之后,故与郭家结为秦晋之好。 有了太原郭氏这般出身,事实上应该是王处存家高攀才对。 两家累世通婚,交情莫逆,细算起来,郭大娘子与王处存应是姑表亲,王处存是表兄,郭大娘子是表妹,关系其实是很近的。 “舅父向来忠君,一旦得知国都陷落的消息,必会起兵勤王。 遥想百年前,安史陷落两京,外祖郭令公亦是起兵朔方,次第收复河北、河东,及至两京,功勋至伟。 师范身为名将之后,当此贼寇陷都之时,亦当效法先祖,起兵勤王,再立新功。 克复长安,光耀王、郭门楣,绝不可置身事外、畏敌如虎,致使祖先蒙羞!” 王师范趁势提起发兵长安勤王之事。 “好啊!原来刚才说什么瓮中捉鳖,都是你这鬼机灵忽悠为娘,怕我阻你前程,可是这般?” 郭大娘子终是极为聪慧之人,心绪平稳后马上就明白了儿子那点儿小心思,遂佯装嗔怪。 “哎,阿娘法眼如神,孩儿怎敢班门弄斧?绝对的实话实说,阿娘可莫要怀疑,孩儿会伤心的。” 说着,小戏骨神情秒变,片刻前的慷慨丈夫志瞬间不见踪影,有的只是一副可怜巴巴的小模样,这货又秀演技了。 “娘子,此次本该为夫提兵救驾,只是你也知道,这些年的征战让我旧伤叠新伤,力不从心了。 故大郎才欲替父出征,报效国家,一片忠君爱父之心还望你能多多体谅。” 王敬武见缝插针,出来打个圆场。 “哎,你们父子俩把我想成什么人了?我好歹也是令公之后,还是分得清什么是家国大义的。 大郎入仕从军两年来,屡破顽敌,殊勋不断,帷幄之能、阵前峥嵘已显,又兼练就麾下强军满万,更蒙当今陛下垂爱,逢此国难之时怎可熟视无睹? 真若如此,老娘可是要家法伺候的!” 郭大娘子名门贵女的范儿起飞了,语中很是鄙视这对父子竟然小瞧了自己,顿如发威的雌狮。 “娘子圣明!” “阿娘圣明!” 这爷俩倒是默契,马上跪舔。 “你们爷俩少来这套,说吧,准备什么时候动身?”郭大娘子无视奉承,直接问道,很飒呦。 “事态紧急,孩儿今日就要返回淄川,明日即誓师出征!只是,这个年就不能侍奉爷娘左右了。” 王师范老实交代,语气有些低落,确是动了真情。 “别一副女儿作态!我儿勇赴国难,乃是大唐一等一的大好男儿,当以慨慷之姿示人! 家中之事不必牵挂,为娘与你父在这益都城中还能有何事?只要你照顾好自己,我们就放心了。” 郭大娘子血脉中的巾帼之气涌现,即将涌出的泪水被她这股英气逼了回去,只余双眼微微泛红,血丝清晰可见。 “你娘说得对!大丈夫莫要婆婆mama,要是你小子辱没了郭令公和我王家列祖之威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王敬武给自己加戏了,拿出身为阿爷的威严。 “你敢?” 郭大娘子杏目圆睁,嘴角隐约挂起一丝笑意,好像在哪见过? 哦,对了,不就是小戏骨那标志性的坏笑嘛,总算找到源头了,这原来不是演技,而是遗传! “不敢,不敢。” 王敬武这惧内没刚的货,秒怂了,很是配合郭大娘子的雌威,看来日常演练必是不少的,多熟练啊。 随后,一家三口就以郭大娘子为中心聊些家常,王师范心头的石头总算落下,终于过了阿娘这关,还顺带发现阿爷的怂货本质。 这厮竟然笑话别人!要点儿逼脸,不香吗? ...... 因有安师儒的手令,没人敢留难刘鄩,故其顺利取回军资,还赶上了王府家宴。 席中,王敬武鼓励兄弟二人抓住机会就要果断出击,因为战场上最忌瞻前顾后,同时提醒其要注重哨探,以免入贼军预设埋伏。 而郭大娘子反复叮嘱二人,切记不可以身犯险,要留得有用之身,不能冲动,终是为人母者。 其实,战场风云瞬息万变,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呢?爷娘的叮嘱实属自相矛盾,但一片真挚nongnong的亲情,却不容兄弟二人稍加反驳。 温情家宴后,王师范、刘鄩和军师敬翔押运军资极速回返淄川,不顾凛冽寒风侵体、厚重积雪阻道。 而承诺为其出征助威的平卢镇诸贵,皆纷纷上了自家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马车,前呼后拥中亦缓缓向淄川驶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