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导航_道境与凡境(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道境与凡境(中) (第1/2页)

    能临时提升一下状态么?老孙你神通广大,有何手段?

    “服用兴奋剂?”

    “你有药么?”

    “你有病么?”

    “一会儿还要尿检?”

    “有灵丹妙药,哮喘病人允许服用。”

    好怀念老君炉里的仙丹啊。

    嗑药有损仙根,让你吃药,让你吃药!让你抽烟、让你喝酒、俺老孙不打你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也罢,也罢,为求入门,先开个小灶,本章下一节有个小法门......

    对了,上回探索道德经,俺还另有收获,呵呵,当时一忙没顾上拿出来,不好意思啊,修道人的事么!道也是盗,盗的是天机。

    “引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道德经5000文,修道最关键的一句话,不光在于“引气致柔”,而在于“能婴儿乎”,这是个疑问句,导引呼吸,能象婴儿么?能无我么?

    真传一句话,此外,都是野狐禅。

    打坐,也需要体力,没练习过就难以持久,更考验的是定力,心猿意马,片刻不宁,能入静的人,一个也没有。

    查身体可以验血,CT、核磁等,而精神状况,有没有什么法器来检测一下?正如睡眠好坏大致反映了白天的状况,能否打坐,多少也能评判自身当下的境况。

    不是切身的体验,很难理解不同的境况:平常境人间,抑郁境地狱,洞彻境天堂,所面对的是同一方世界,同一片天空,用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人与人的差异能有多大,谁也不是三头六臂。

    世界是冰冷的,还是温暖的,取决于各人的心境,心随境迁,心为物役,能认清自己也不简单。

    没感受过天道,怎知,无畏境。没抑郁过,又怎知,恍惚境。没吃过榴莲,不知榴莲的滋味,没见过下雪,没办法明了雪景。

    恍惚境,不太有争议,无畏境,则往往如同彗星闪现,不易察觉。范仁,回顾漫长的一生,那些短暂的真正的快乐时光,好像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若是不幸,一生坎坷,从来没体验过绝对的放松,哪么也有机会,在别人身上观察到。或许是,表演或运动中高光一刻的明星,或许是,单位里忽然聛睨一切的老板,或许是,街上瞥见某个志得意满的家伙......不用怀疑,这就是了。

    “静”,是最佳状态。

    修行:找到并保持住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最佳状态。

    人的状态即静的层次,本质上,是基于安全感,即对于自身安全状况的自我认知——本观点颇为费解,放在后面【完成与安全】一章详解。

    状态的改变,要日积月累,每天抽一包烟没多大感觉,但量变终会引起质变。每提升一个小境界,世界观会改善,而每提升一个大境界,会脱胎换骨。

    范仁被动地生病上医院,累了休息,烦了休假。所谓第三种状态,处于病与非病中间,人在习以为常之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人体的器官具有极大的亢余设计,甚至都有备份,身心韧性极强,可以适应不同境界。

    如果总是郁郁寡欢,易于疲劳,那么就要留意了。

    医院只会检查身体,无视精神。精神的状态,可是比验血的指标更为重要,身体的问题反映出灵魂的不足,科学证实,人体免疫力与心境息息相关。

    范仁,本书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目的只有一个,入静,或者叫入境。能入境者万中无一,入境即为得道。对,就是道德经。何为得道,无畏是也;何为无畏,无为是也。凡人摈弃恶习,入境即可进化为仙。

    凡人的五大境界,恍惚、压抑、平常、洞彻、无畏;在仙界另有一种表述:恐惧、孤独、无聊、完成、安全。

    凡人降世,呱呱坠地,弱不禁风,一定要抱持才安静,这就是恐惧境,也分为初、中、高三阶,会走路、会说话、会认人了,则进入孤独境,开始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直到工作自立,则进入无聊境,追求人生的意义,世界的真相,也可分为三、六、九等,一般凡人,也就止步于此了,人老了退休以后,境界逐步倒退。也有精英人士,或天赋异禀、或时运亨通,通过建立事业,努力钻研,突破无聊,可以达到完成境。这也是进入道境了,再极少数卓尔不凡的天之骄子,在所处领域能呼风唤雨,跃升安全境,从而无畏。

    了解仙界的说法,更加深了对境界的理解。

    仙界!令人无限向往啊,能多透露一些么?

    范仁,仙界存在于高维度空间,象手机电脑里的虚拟世界,就是伪仙界,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修炼也无非是打怪升级么,别总想一步登天。按照仙路导航,后面也要过五关斩六将,等过了最后一章,才能到达极乐之乡,那才是真实的仙界。

    老孙自我评估,此前一度落到孤独境中阶,经过顿悟,近期处于无聊境,修炼进展颇为神速,目前试图冲击完成境。

    呵呵,cao之过急,灵根实在太差,很难进入道境。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我去,你自己都没得道,跟我们瞎咧咧什么。

    俺也混迹于凡界好不好,能知道“道”就了不得了。世上有过得道的高人,老子说:‘有生于无’,释迦摩尼说“色即是空”。很难想象在资讯闭塞的古代,他们那儿得来的知识?居然直达现代物理学的最高成就。有生于无,色即是空,这个谁不懂谁是文盲哦!可是俺不敢说懂,俺不可能懂,俺要说懂了就太浅薄了,因为这属于世界的本质,只有修至道境才能懂。

    俺终日因为头疼而头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