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烦恼与无名(中) (第2/2页)
领悟了,才是顿悟。 比如无我的境界,就这二个字,解释再多也是白搭,谁看不懂,谁不懂谁是智障。但元神是个元婴啊,怎么能让他明白? 比如佛祖舍身饲鹰,慧可断臂求法,如何能做到?识神是做不到的,但元神可以做到,因为痛觉是元神控制的。 那么人只有在我心通明的情况下,与元神才是最紧密的。当然初生的婴儿是天生道体,但识神和元神都太弱小,而识神和元神越壮大,关系就越疏离,修炼的意义便是回归亲密无间的关系。 情商就是人的修仙灵根,有的儿童,从小就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而很多成人,处理问题都还只会从自我角度出发,而所有的烦恼,都是来自“我”的自我认知与世失谐。 我越趋近“无我”,完成感和安全感越好,我减少烦恼,元神远离无名,我会发现新世界,时空体验都有所不同,进入道境。 静坐也要静的下来,入得了定境。 只有入了道境,意念深入元神,才可以后天返先天,将身心的缺漏完全弥补回来,像是手机恢复出厂设置一般。 关于打坐,也是比较私人的体验,每个人的感触都会不同,而且也不好论述,难以着笔,没有标准之法门。我也是头疼乱求医,病急瞎问道。 完全不用把打坐神秘化,这就是一项普通的个人运动,和跑步、骑车、游泳是一样的。而在对身心的锻炼效果上看,打坐可以称之为运动之王。 打坐的历史非常久远,儒释道都有各自的方法。春秋时庄子“齐物论”里就有心斋,坐忘,仲尼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最早总结静坐法诀的好像是明代的袁了凡,了凡了凡,真的了凡了么?了凡先生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他的“了凡四训”,是劝人向善的,了凡先生学究天人,年寿74,在哪个年代也算难得了。 近代首倡静坐的是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是最早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是流传最广的静坐法门。蒋先生年少多病,坚持静坐修炼几十载,也是佛道兼修,在各方面都有所成就,在打坐的体验记录也都是真实可信的,可惜在58年自杀,享年85岁。 至于现代的气功热还有众多大师们,没什么可称道的了。现在各种商业修炼,冥想,又开始了回归。 我有一个疑惑,从道德经来看,得道应该是“甚易知甚易行”才对,但其后演变出无数流派,无数丹法、口诀,如果都要通览一遍,恐怕半生都不够,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否就是“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呢? 现代人的浮躁,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恐怕离道更远之又远。 人每一次欲望的消长,都带来情绪的波动,需仰仗物质的完成来平复。每次自身能量的释放,本都是意志力增强的机缘,而烟酒欲望的放纵,能量消散,都只能弱化元神。灵魂的“静”,才是增进情力的进化之门。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充分的展现,精神追求也更多样。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都不足以论道。难道先贤之后,谁能开辟一条新路,以解我之无名?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