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偷梁换柱 (第3/5页)
了一本书,销量还不错。” “《神探菲林》?” “是的,你也知道啊。” 周君点了点头,让小王把案件现场发现的手稿复印件拿出来。 “笔迹是戴菲林的吗?” 主编接过手稿,仔细的看了看,随后摇了摇头说道“我可以肯定,这不是戴菲林的笔迹,她的笔迹我认识,有几个字特别有辨识度,这肯定不是出自她手。” “这一篇是她写的吗?”周君指了指易天祥案中的那篇手稿说道。 “我不清楚,但似乎不是她的风格。”主编只看了一眼就确信的说道。 “你似乎很了解她。” “因为。。。。。。因为我是主编嘛,肯定了解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主编出现了短暂的慌张,在用余光瞟了一眼社长,发现对方没什么表情后很快恢复了镇定,这些都没有逃脱周君的视线。 这家伙有所隐瞒!周君心中想到。 “那个,社长非常不好意思,能请你出示一下公司的经验文件吗,小王跟社长去办公室。” 虽然心中有疑惑,但小王还是遵照指令带着社长离开了。 “现在你们老大不在了,你说吧。” “说什么?”主编并不准备老实交代,但慌张的眼神已经出卖了他。 “你和戴菲林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吗?我看你好像挺了解她的。” “不。。。。。。不是的,不是你想的这样的!” “那就老实交代,到底怎么回事!” “这。。。。。。你要答应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这件事和案子没有关系的,完全事我们之间的私事。” “你说吧,如果没有触犯法律,我不会说的。” “其实。。。。。。其实《神探菲林》不是她写的。” “什么?”周君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主编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这样的发展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那是在她休完病假回来上班后没多久,有一天戴菲林来找我,说写了一本书,想要出版。说实话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虽然文字功底都比较不错,但是写作最关键的不是文字功底,而是想象力,我们这群人整天被忙碌的工作束缚,哪里还有什么想象力啊。所以我一看到书稿就知道这绝对不是戴菲林能够想出来的内容,而且她的惯用文笔我知道,这不是她的写作风格。” “这本小说是她抄袭的?” “在我的逼问下,她才说实话,说这篇小说是几个作者的投稿,她篡改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然后整合到了一起,冠上了自己的名,说整本小说本来就是由不同的稿件东拼西凑起来的,剧情她也改过了,根本不可能会被发现的。我当时是犹豫的,但是当她说把版权所得的钱分我30%时我动心了。” “很大一笔钱?”周君对出书带来的收益没什么概念。 “很大一笔,你不知道书这种东西是不存在过不过时的,即使出版以后没什么销量,过段时间万一被拍成影视剧,销量就会一下暴增的,30%不是一笔小数目。” “所以你就帮她出版了?” “是的,我帮她通过了审核,书也顺利出版了,销量还不错,挺受推理小说读者青睐的。” “有人维权吗?” “维权肯定有的,但不是针对《神探菲林》这本书的。” “那是?” “大概是尝到了甜头,后来戴菲林又陆陆续续的抄了好几篇投稿件,有一篇好像是一本都市言情小说,叫。。。。。。叫《悍妇阿俞》的,网上点击率很高的,然后原作者就找到我们杂志社了,说我们剽窃她的作品。” “后来怎么样了,揪出戴菲林了吗?” “戴菲林是编辑,她知道怎么修改可以做到不被法律认定为剽窃,最后在法务部的介入下,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有当时那名作者的联系方式吗?” “这个。。。。。。我去小说的评论区找一下,当时这个原作者在评论区发表了很多指责戴菲林剽窃的言论,所以应该能够找到。” 这个时候小王也拿好了资料,社长跟在身后,神色有些难看。 “东西拿好了?” “嗯,拿好了,都齐了。” 看着小王手里拿着的财务报表和税务报表,周君知道社长脸色难看的原因了。 “主编这里还有点资料,你去拿一下,我还有些事要问社长。” 当然周君只是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么做的目的只是让小王能够顺利从主编这里拿到那名作者的名字。 “这个人是谁啊,三里寻?听起来像个网名。” “赶快移交技术部,这个人很有可能是破案的关键,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这个笔名叫三里寻的人。” “怎么回事,刚才我没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吗?” “戴菲林的作品都是剽窃的,凶手杀她的动机很有可能是因为作品被剽窃,这个叫三里寻的作者到杂志社来闹过,直到法务介入才平息,看来戴菲林早就在法律方面做了准备,没有在作品中留下能够被证明为剽窃的漏洞。” “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剽窃,所以这个人怀恨在心把戴菲林杀了,可是这个人和易天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只是我的怀疑,如果凶案现场的手稿都是凶手所写,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名凶手具备相当高的文学创作水平。” “戴菲林是因为剽窃被人仇杀,易天祥同样也是因为得罪了人被杀,可是这两个人从事着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活中看起来也不像是会有什么交集,你说这会不会是一起交互杀人案?” “嗯?”对于小王说出这么专业的名词,周君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我听说过有一种作案手法,就是A和B分别对C和D怀有强烈的杀意,为了制造自己的不在场证明,A和B就相互帮助,由B杀死根本不认识的C,而A则杀死同样毫无关系的D,这样最有动机的人有了不在场证明,而毫无动机的人又不会成为警察怀疑的对象。” “呦,有长进啊。”周君的夸奖是发自内心的,这个思路他确实没有想到。 “对吧,这么分析就很说的通了吧。易天祥案里,刘恒的作案动机最大,但是易天祥失踪的那天他却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而戴菲林的案子里,这个叫三里寻的有动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个人当天有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