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8章 再次试射霹雳3 (求推荐和收藏) (第1/2页)
与后世一样,毛熊不愧是两极之一,仅用了一周就完成了基本的计划,不过巴铁就麻烦了。 巴铁与毛熊的关系,就不得不提阿三了,因为毛熊从爷爷辈就想打通南下印度洋的路子,所以毛熊就大力援助阿三,与阿三对立的巴铁自然跟毛熊也不对付。 巴铁这边的形势紧张了,苏长空这边也要加快了进度,毕竟要是1199厂搞的定制歼7I要是敲不下几架毛熊的飞机来。 那本就对巴铁市场虎视眈眈的老美,可要趁虚而入了。 有了上一次歼7I在2.8马赫发射霹雳3击中2.3马赫的靶弹成功经验后,加上专家组也在,1199厂在分析了上次的数据后改进发射流程,进行了两次的测试。 跟上次一样,还是起飞了3架飞机,由于苏长空所在的安12的爬升率只有10米秒,大概跟后世的波音747差不多,所以到达9500米的高度时,大概要十几分钟。 而歼7的爬升率高达180米秒,所以为了歼7省油,所以后起飞。 虽然主角歼7I还没起飞,可是在坐在安12机舱里的专家组成员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了,倒不是有具体的工作,而忙着看架安12的内部结构。 整个机舱内都实现了可视化,全是各种显示器,基本也没仪表什么的。 尤其是专家组正面的一堵巨大的显示墙,密密麻麻十几个显示器。 “白组长,你可是三机部的专家组长,你不会没上过这架安12吧?”杨主任道。 “杨主任,你对了,我还是第一次上这架指挥飞机,刚才听长空介绍这飞机上的计算机算力超过了1亿次每秒,算上开发费用和生产这些设备经费得上亿美元,部里可没这个经费。”白庆业道。 “什么,上亿美元!” “是啊,这钱能装配60架歼7,半个空军师了。” “看着是不错,我看过了屏幕上雷达的探测距离都达150公里了,就不知道一会的实际效果怎么样?” …… …… …… 周围的人一听这安12的造价也是倒出一口凉气。 毕竟安12的进口价格就高大3000万美元,在当来已经是一笔文数字了,现在一个现代化的改装又上亿美元,听就吓人。 其实也没这些人的夸张,主要是算上研究和生产线的价格,要是真的批量了价格也就下来了。 由于飞机在上升,大家都在坐在座位上,大概10分钟后安12到达了巡航高度,所有的专家都起身,去见识一下如此先进的设备是怎么cao作的。 “杨主任,地面的两架歼7I已经起飞,再就等他们拉开到指定的距离就可以进行测试了。”苏长空介绍道。 “长空,你这样跟我们介绍不会影响你指挥吧?”杨主任问。 “这个杨主任你放心,正如白组长所,飞机上的计算机拥有上亿次秒的计算能力,基本能实现数据的边收集边计算,我也只盯着屏幕。”苏长空道。 “长空,起这个计算机,国内要开发的巨型计算机设计图纸我都看过,光机箱都有2米多高,可你这飞机机舱里没看有这么大的机箱,你这机箱放在那里的?”杨主任问。 “我们开发的计算机路线与国内目前开发的巨型计算机所使用的印制电路不同,1199厂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机柜比较,差不多就这么大。”苏长空带着杨主任来到一柜子边上,并将放置机箱的柜门打开。 “这么,就2台冰箱这么大!”杨主任一惊。 “是啊,杨主任,这机箱里分了很格,就像抽屉一样,还有有半还是空的,里的芯片还没装满芯片,等1199厂在魔都的8086芯片正式量产了,我还要给机箱里加芯片,到时候应该能将算力提高到2亿次每秒。”苏长空道。 “这芯片能有如此强大的算力?”杨主任好奇问。 国内于70年代末引动了巨型计算机项目,于83年完成,就是后世的银河1号,运算能力过1亿次每秒。 不过银河1号并不是使用后世的芯片来计算,而是近千个电路板组装起来。 可以理解为芯片是将这巨大的电路板缩了。 之所以没有使用芯片这种新技术,主要还跟产业链有关系,不只是在国内,在国外也一样,早期的计算机主要是用于科学计算,行业垄断性很强。 所以从事计算机生产的公司进步很慢,算力不够就用电路板堆,反而是那些想让计算机商业化的公司在芯片上下足了功夫,毕竟要商用就得,还得省电,于是在70年代年就随着芯片技术的成熟,催生了个如脑。 个如脑的出现又推进了芯片的发展,可是芯片在同时期的巨型计算机生产商眼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像70年代中期M国生产的CRAY-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能执行1600万条指令。 为了完成这1600万次指令,使用512块印制电路,总面积超过32平方米,而在CRAY-1巨型计算机推出的2年前,8080处理器的算力是每秒执行29万条指令,如果要完成1600万次指令算大概也只需要500多个8080处理器。 不过8080的处理器的芯片得吓人,只有一片阿司匹林药片大一半大,即便是封装之后也只有大拇指大。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