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05 世间最清澈的眼睛 (第1/2页)
下午3点过,烈日当头,通往虹阳东江区麻林乡的县道上,一辆宝马X3以60码左右的速度跑着。 开车的是王原,副驾上坐着莫晓玲。 这辆X3是董玉琴的车,王原听说这条路不大好走,就回家换了这辆SUV,董玉琴其实不大开车,经常宅在家里码字。 王原平常不开这辆车,也是觉得开去报社有点招摇。 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以致于他刚去报社上班不久,就有同事戏称他一声原公子。 莫晓玲昨晚没睡好,此时有些昏昏欲睡。 王原也有些疲倦,嘴里叼了一根烟,干脆找莫晓玲聊天,刺激一下精神。 “莫晓玲,你meimei报名要办助学贷款,那你这学期呢?” “我家里情况特殊,在学校申请到学费减免,还有一项助学金,基本够了。” “那你平常的生活费呢?” “我爸在外面打工,每月寄三四百过来,老师也安排我在学校勤工俭学,每个月基本够用了。” “其实你挺不错的,长得漂亮,又肯吃苦,学校肯定有不少男生追你吧,想谈恋爱在大学里机会很多,为何会跳进这么大一个坑?” “我……我本来打算等毕业工作了,才开始谈恋爱的……”莫晓玲声如蚊蚋,低得都快听不见了。 被一个38岁的有妇之夫,还是一个骗色骗财的人渣坑得这么惨,一想到这事,她就感觉自己没脸见人。 这便是清纯小女生眼里突遇其来的爱情么,一种曾经心动的所谓感觉? 狗屁! 王原忍不住想啐一口。 “你刚才说你家里情况特殊,到底怎么个特殊法?” “我妈10年前在山上摔了,变成半瘫,生活自理都有问题了,她又有糖尿病,需要长期吃药。我爸在粤州那边打工快10年了,最开始每月几百块钱,现在一月也就不到3000块钱……” “你家里就你们四个人?” “嗯,我爷爷奶奶,跟着二伯一家过。” 王原明白了,长期的因病致穷,前世那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他见过太多了。 这个年代的扶贫政策,对这类家庭的覆盖与帮扶还远远不够。 下午4点刚过,穿过麻林乡场镇,又开了五六里土路,距离莫晓玲家还有300米左右,前方无路可通,王原只好停在这条不到3米宽的村道边。 莫晓玲在路边找到一户人家,说了几句,王原便将X3停在这户人家的院坝。 跟人散了几根烟,说了些感谢话,王原锁上车门,拎着一袋水果,跟在莫晓玲身后,沿着乡间小路,往一个小山坡走去。 麻林乡这一带全是深丘地形,稻田里谷穗金黄,一座座山坡上,是顶着锅盖头一样的柏树林。 还有一些山坡,砍掉了成片的柏树,王原一眼便认出,都是些速生的桉树林,算是经济林。 莫晓玲的家,在一处小山坳,是一个有五户人家的小院子,院子周围是一大片竹林。 五户人家,有三家是两层小洋楼,一家是平房带瓦房的小四合院。 最靠山的一家,低垂竹枝掩映下,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里才常见的土砖瓦房,而且是以夯土夹杂着桔杆之类筑成墙的,部分墙面都有一二指宽的裂缝了。 王原猜得没错,这户三间主房带两小间偏房的人家,才是莫晓玲的家。 院坝里,六七只鸡在竹荫边上啄食,一条大黄狗见了莫晓玲就狂摇尾巴,跟着嘴里又呜呜着,威胁初次见到王原。 莫晓玲过去将狗链收紧,拍拍狗头,娇喝道:“大黄,这是客人,不要乱叫!” 大黄狗看了王原两眼,又趴在地上,伸出长舌头,哈哧哈哧散些暑热。 堂屋门虚掩着,莫晓玲推开门,请王原进屋坐。 王原进去一看,可谓家徒四壁,屋里能称上家电的东西,就是一台21寸的老电视,还有一台半人高的电风扇。 不过,墙上贴满了约2米高的报纸,还比较新。刚才的院坝,还有屋里,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其整洁度在农村里很少见。 “晓玲,是你回来了吗?”隔壁屋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莫晓玲进去问道:“妈,晓琪去哪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