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读书 (第2/2页)
之年的老人—— 执掌司空台钦天监的监正大人—— 周正渊。 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上朝,不可谓不鞠躬尽瘁。 年轻的丞相陈秋,与跟大貂寺一样深不可测的大国师均未落座。 而左旁清一色的军伍之人—— 无论是诸持节都督,还是龙骧、征掳、骠骑等各大将军,皆是整齐划一拱手抱拳,朗声道: “谢主隆恩。” 话毕。 却是昂然矗立。 并未有一人坐下。 军人傲骨。 理应如此。 华帝再次唤起跪拜的诸臣,开始了今日有四人被赐座的朝政—— 一论苍生社稷。 二论边关军防。 再论国祚方熙。 满朝文武济济一堂,灿若繁星。 大华宫宣政殿外的坍墀之上,似有无意微风吹过,撩动起了凡尘。 …… 华宫之外。当日傍晚。 二人又在散步。 残阳如血,落日余晖。 亦是别有风情。 “杨慢哥哥,我发现一个问题。” “嗯?” “你给我讲的玄幻故事,好像都是骗小孩子的耶……” “……” 杨慢慢一时语塞,问道: “为啥这么说嘞?” 徐莫莫拿着一片竹叶蹦蹦跳跳,那模样在杨慢慢眼中实在可爱。 “你看啊,你说既然天上的神仙那么厉害,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嘞?” 似乎在每一位少男少女的心中,帮助弱者就是天底下的最大的道理了。 “这个……” “这些天爹爹请来的教书老先生说了,别说那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便是那诸侯一怒,也会让天下不得安息的。” “你说的这是什么意思啊?” 杨慢慢虽说生在将门,但娘亲在家时却少有教言庙堂之语。 加之斗鸡眼时代的杨慢慢本就是小神棍,当时心智下降得厉害,净记着一些有的没的道家玄学去了—— 因此“王爷”,“上将军”,“老尚书”什么的名词倒是熟悉,可“诸侯”一词竟是他生平第一次听闻。 “意思就是说呀,我觉得所谓的神仙还不如诸侯,百姓受苦受难的时候,杰出的诸侯还能挺身而出造福一方。” “那诸侯的本事大吗?额等等,什么叫做诸侯啊?” “诸侯嘛……” 少女也一时解释不清。 “猪猴?” 杨慢慢一脸迷惑,小手揉着脑袋,憨憨道: “哦我懂了!猪是笨拙的,猴子是聪明的,猪猴是不是说那些又聪明又笨拙的人啊……” 旁边的少女捂嘴“噗呲”一笑。 发出了铜铃般洪亮且连绵的笑声。 二人继续着简单快乐的交流,那时年少,一切的道理都是那么顺理成章,连对错都是那么清清楚楚。 殊不知此刻在他们一起走过的街道后方—— 跟着两个戴斗笠的黑衣人。 一看便是纯粹的游侠作派。 其中一人桀骜一笑,嘴脸上扬: “没曾想我华国文武双绝的军神,竟然生了这么一个草包儿子……” 文武双全。 文武双绝。 一字之差。 天壤之别。 “公……”,另一人话到嘴边立马改口:“我们主子那边,是否如实禀报?” “当然。” …… 那日闹了笑话的杨慢慢回到帅府后,便重新拿起了书籍。 因为有了她,所以他想多读一些书,多储备一些学识—— 毕竟扪虱而谈的玄学终究是旁门左道罢了,想要更加理解真实的世界,就必须朗读一些更加理性的著书。 四书五经,兵法奇门。 源远流长的华国文明长河恰好留下了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 …… 少年开始安静读书。 华都却从不缺热闹。 这不前些天就打西边来了一僧人。 孤身一人,入了华宫。 宫城八千御林军。 两千金吾卫。 愣是没能拦住他。 到最后还是从东海归来的大国师一掌击退了那个神通广大的僧人。 那大和尚来时本是金刚怒目。 被国师击退之后竟慈眉善目。 …… 三日过后,大和尚以浮屠道佛图澄之名拜见华帝。 浮屠即佛陀。 携佛法西来。 …… 时间继续飞奔如脱缰野马。 一日。 两日。 三日。 或一炷香。 或一个时辰。 日日读书。 手不释卷。 从未中断。 又半旬过后。 少年昔日念书的天赋习性终于在一夜之间全部拾捡回来了,从那天起—— 每日雷打不动读书四个时辰。 也不管什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类别了,或是五行八卦奇门遁甲,只要是上稷学宫公认的经典—— 都读。 天还未亮寅时便起,除去和徐莫莫呆在一起的时间,那他娘的可真是实打实的废寝忘食啊。 看这作派。 简直魔怔了。 关键这位最恐怖之处在于越读天赋越高,先是一目十行,再是倒背如流,到最后几十本不求甚解中只挑着精髓像是自己要“写书”的架势。 “不愧是杨家的种啊……” 以博闻强识著称的徐管事亦是感到惊才艳艳。 看着那位读书的天才少年,又处在这座威名赫赫的帅府内,此刻难免会联想起一副应景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