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面圣 (第2/2页)
也难免有些受影响,此时竟然冒出一个天马行空的遐想: 要是有一天—— 五胡结盟,会怎样呢? 他们会结盟吗? 华帝将秦汉的神色看在眼里。 没有说话。 “哦对了,帅府那位大少爷,现在应该在金吾狱大闹了罢?” 张宣仁突然想起了这一茬,向身边服侍的总领太监曹貂寺问道。 曹公公毕恭毕敬地答道: “太子殿下听闻也赶去了。” 什么? 这小子跟着去凑什么热闹? 秦汉一脸尴尬。自己也实在是拿那小祖宗没有办法啊,刚说完垂钓的意境,一听那帅府的少年持剑上街后便起驾直奔天牢了。 华帝不耐烦地摆手道: “无妨,让这两个小家伙闹腾去吧。” 沉思一瞬后,又立马改口: “看来不行,马上传朕口谕,宣兵部库部司书令史杨毅桓即刻进宫。” 御书房内,君臣继续议事。 …… 金吾狱内,杨慢慢竟然持剑真将慕容垂“解救”了出来。小太子张景珩强行唤退了左右,屁颠屁颠跟毅恒哥哥去了一间酒楼。 这酒楼名为鸿运酒楼,正是两年前神棍少年与徐莫莫相遇的说书楼。 说书楼内,有一小儿听另两小儿思辨。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rou。劝君切莫讲虚情,免他日再见之杀身实祸。” 除去镣铐的慕容垂在酒楼换好了衣物,一表人才,开口却卷裹着沙场语尘。 “你我二人的伤口都还未痊愈,难不成此刻又要搏命一场?”坐在对面的杨慢慢开始为其他小儿倒茶。 景珩太子兴致比方才垂钓时更高,欢呼雀跃地问道: “你们到底谁打赢了?” 慕容垂见那少年对自己挺客气,也懂得华国的以礼相待,开口却没有回答太子的问题,一改军伍粗犷之风,文邹邹道: “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吾闻之华国有‘疑行无成,疑事无功‘一语,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这货被杨慢慢救出天牢之后,一直在和帅府少年思辨前朝夏国商君变法之说。 峣山一役后比较荒谬的是,因为畏惧华国的军队,鲜卑国国土已然被全军覆没的高勾丽坐收渔利全盘纳收。 华国如此强盛。 却又如此和平。 慕容垂此番涉险孤身赴华国,当然不是有病,他在尝试寻求这个帝国无比繁荣强盛的源头,然后回国变法图强,想要自己的族人有着华人一样骄傲的,眼神。 二位天才少年只在一日之间惺惺相惜亦敌亦友,绝非没有原因。 早在昨日倒地对话以后,二者便有了一份难以明见的羁绊。 到酒楼之前的一番试谈。 更是将这份羁绊加深了。 帅府那位仅仅十五岁已然在开始考虑永和东奔的流民问题。 十八岁那位却在努力思考变法图强,想要重新回到那片大地肌肤生了病的,故土。 同是本该稚嫩的年纪,却想要背负起更重大的历史使命。 不管是中二也好,年少轻狂也罢,都同样值得对方的钦佩。 见对方的阅文如此丰盛,过目不忘的杨慢慢当然知道变法之典故,接着慕容垂的说辞,对答如流: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要是旁人胆敢对自己如此无礼,小太子早就发起了飙,但今日有毅恒哥哥犀利的眼神止怒,本宫暂且不与那这蛮夷计较。 不过听着这二人的谈话,景珩太子也并未犯困,毕竟也是华都的神童之一。 时不时也能插上几句: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大华永和二十年,三位中二少年在华国都城鸿运楼内,口无遮拦,谈天说地。 说谈正酣之际—— 有一曹公公带来了陛下口谕。 杨慢慢深意看了慕容垂一眼。 那意思是—— 敢不敢? 身负重伤的慕容垂狰狞一笑,道: “我慕容道明有何不敢?即便今日身首异地,我也很高兴认识你这位,朋友。” 听得出来,这位鲜卑国惊艳的五皇子,应该少有交友。 换句话说,没有朋友。 同那帅府的少年一样。 杨慢慢亦是点了点头。 见到你,我很受伤。 认识你,我很高兴。 小太子闻到了父皇的“气息”后,屁股一拍便一溜烟跑路消失不见了。 出了说书楼,有两位神采奕奕的少年。 一路看着这满街的繁荣。 要与这所有繁荣的主人。 会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