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95 漂亮国之行 十(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95 漂亮国之行 十(求订阅) (第2/5页)

是卖仪器的,比如超快3D打印机等等,主要侧重于科研圈和工业圈之间的合作。

    像是蓝河公司开发出来的仪器,有一些就会放到国内一些的科技展上,寻找合作。

    MRS的话,只是规格相对比较高的一个展会,仪器供应商找到合作的机会更大一些。

    不过,这些与许秋和韩嘉莹的关系不大,因此他们只是略微逛了逛,就转战到最后一站——“招聘会”。

    “招聘会”听起来很高大上,可当许秋他们来到现场的时候,发现其实就是几个和海报展一样的展板,上面挂着各种广告。

    比如,SolarRRL期刊招收编辑;多伦多大学招收助理教授;中科院化学所招收博士后等等……

    许秋着实有些没有想到,中科院居然还会在这里打广告。

    但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奇怪。

    国内只要是和科研相关点的地方,不论是小树虫、贴吧还是BBS,甚至研究生导师吐槽网站,上面都会有各种招博后的小广告。

    对于博士后这种已经被培养出来的熟练工,非常受各大课题组老板的欢迎。

    同时,这也说明国内博后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需求比较多,而供给却不足。

    按照许秋观察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情况,拥有博士后的课题组数量不超过二成,可能也就在一成左右,大多数课题组都是招不到博后的。

    究其原因,许秋认为首先是从博士转化为博士后的比例并不高。

    大多数博士生在读研期间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非常NB的科研能力,他们在博士毕业后,就会倾向于转行,比如往工业界发展,进入相关领域的企业搞搞研发之类的。

    到博士毕业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做出选择了,不像本科毕业还可以选择读硕士,硕士毕业可以选择读博士,来“逃避选择”。

    博士毕业后,如果不选择立刻转行就业,而是先上了博后的岗位,再去转行的话,沉没成本就太高了。

    因为既错过了校招,又浪费两年时间,此时他们的年龄往往在30多岁,接近35岁了……

    在现今的社会,一个人的年龄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除了医生、律师、体制内等少数行业外,大多数行业其实都是在吃青春饭。

    就算看起来比较“前沿”的IT行业,也是在吃青春饭,程序猿在35岁的时候如果不能升入管理层,大概率就会被优化掉,或者薪资严重降级。

    因为不论是IT,还是其他大多数的行业,实质上都是比拼体力和学习能力的行业。

    到了35岁这个年龄,身体机能衰退,不论是体力还是学习能力,都不可能拼得过20出头的年轻人。

    而企业的中高层坑位又有限,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才”,自然就要有很大比例的老员工被优化掉。

    其实,这些被优化掉的老员工,也不一定是他们不够优秀,只是其他人更加优秀罢了,他们败给了内卷。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于00后、10后们来说,可能35岁的年龄限制会发生松动。

    因为等他们35岁的时候,与之竞争的年轻的10后、20后数量不足。

    届时,“35岁魔咒”或将变更为“40岁魔咒”、“45岁魔咒”。

    但对于现阶段职场上主力的80后、90后来说,35岁仍然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门槛。

    博士后到了35岁,也是类似的,如果科研能力不足,混不到教职进不去高校,或者进入了高校,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考核,之后的日子就非常难了。

    年龄超限,体制内公务员进不去,去企业不一定收,高校也进不去……

    大概可以去做一做自由职业,去天桥上摆个摊,贴贴膜?

    或者回乡下科学养猪,研究“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对母猪产后护理的影响”?

    或者出一本书,名叫《我做科研那些年》?

    当然,如果是《我做科研那些年》,大概率要扑街,改成《那些年我与实验室里学姐学妹们不得不说的故事》,估计还好一些。

    除了博士向博后转化率比较低的原因以外,国内博后招不到人,也是因为在国内读博后,从定位上来讲,其实挺尴尬的。

    一方面,如果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现在的博后想在一本院校找个教职,简直比登天还难,除非手中有“硬货”,比如CNS,或者若干一区顶刊。

    不然就只能去二三本,或者职高大专,而这意味着未来的晋升机会极其渺茫。

    因为高校里的教授和学生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导师再NB,没有同样NB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用。

    现在都是讲求一个团体合作,学校的档次越高,招收到优质生源的概率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国内的博后基本上很难开展自己的工作。

    像组里邬胜男的情况属于特例,她跟着许秋混了不少文章。

    而大多数国内的博后在进组之后,日常的工作内容就是帮老板写本子,写本子,写本子……

    就算能够做实验,也多为老板指定的研究方向,实现老板的科研想法,自主性相对比较小,毕竟博后年薪20W 可不是白拿的。

    当然,如果博后自身有实力的除外,他们可以和老板平起平坐。

    科研圈,虽然也排辈论资,但那往往是做到最高级的时候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在没有做到正教授,拿到“帽子”之前,只要有实力、有科研成果产出就有话语权。

    不过,话说回来,真有实力的博士毕业生,基本上也不太会在国内找博后岗……

    国内大多数将来立志于从事科研行业的的学者,会选择在国外找博后岗,然后等博后出站以后,要么在国外留下来任教,要么回国走“千人”、“万人”之类的人才工程引进回国。

    换言之,博士毕业后,在国内选择博后岗位的人,如果说难听点的话,大多数是“被剩下来的弱者”。

    虽然真相可能很残酷,但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在基础科学的研究方面,现阶段国内不论是科研条件,还是科研环境,仍然是大幅度落后于漂亮国的。

    毕竟,别人200年时间积累下的底蕴,真的不是30年的时间就能追赶上的。

    当然,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是以rou眼可以的速度在不断的缩减,这从近些年来大量学者从国外回国就能看出来。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国内的科研可以打破封锁,实现反超,让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前来朝圣。

    展会结束,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