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五章 永乐大典与世宗实录 (第2/2页)
)和嘉靖抄本(副本)两部。 思及《永乐大典》的命运,张敬修不禁想到,若是能有后世那般先进的印刷技术就好了,这部集中华文化精华的大典就不至于会大量流失。 “肃皇帝在位长久,章牍浩繁,诸司档案资料缺轶,故而编撰《世庙实录》之事进展缓慢,所以本院就打算让尔等一边熟悉院内章程典制,一边充任纂修官,尔等可有难处?”诸大绶问道。 张敬修三人听了都是拱手道:“下官但凭掌院差遣便是。” 诸大绶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尔等今日第一次上衙,先去与其他同僚会一会面,再跟着陶侍读熟悉一下国朝典章制度、学习制诰文字、考议制度、详正文书,明日本官再为尔等安排各项事宜,过一段时日再专门负责一事情。”三人自都应是。 谈完了工作,诸大绶又与几人寒暄数语,就带着三人去见陶侍读。 翰林院临玉河一侧有一处小院,堂屋三间,屋内却没有板壁相隔,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十余人在此通堂办公,翰林院侍读是正六品,比张张敬修的从六品修撰高一级,诸大绶说的这位陶侍读就是和他同科的榜眼陶大临。 陶大临和诸大绶、罗万化一样,都是浙江人,而诸大绶和罗万化更同时绍兴府人。 在这里,不得不说此时的江浙真可称得上文风荟萃之地,翰林院中科名高者绝大多数出自此二地。当然,就是整个进士榜中,也是此二地的读书人居多,故而在后来朝政混乱,形成党争之时,朝堂上渐渐形成以浙人为首的‘浙党’和以江南士绅为代表的‘东林党’也就不足为奇了。 陶大临见了张敬修三人,很是热情,朝诸大绶笑道:“这三位便是今科三鼎甲吗?果真是一表人才。” 不待诸大绶回话,又打量着张敬修道:“这般年纪的状元郎,想来是我朝立国以来最年少状元郎了吧。” 诸大绶点点头道:“在张修撰之前,最年少的状元乃是费文宪,其时年岁刚至弱冠,而张修撰今年仅十七。” 费文宪就是费宏,中状元时年二十,而现在戊辰科状元张敬修年仅十七,这个大明朝最年少状元郎的光环就戴在了他的头上。 张敬修三人听着两位上官说话,都是安静侯在一旁,面色不变,一言不发。 诸大绶、陶大临感慨了一阵,才谈起张敬修三人的工作安排,陶大临拍着胸脯满口应下。 待诸大绶走后,陶大临即将院内的修撰、编修、检讨召集来,同三人会面。 在琼林宴时,三人已与部分翰林有过会面谈话,这时见了其他翰林,只互通名字就各忙各的去了。 与同僚们会过面后,陶大临朝罗万化、黄凤翔二人道:“一甫、鸣周在京可有住处?” 罗万化二人都道:“尚无,现住在会馆之中。” 陶大临‘哦’了一声,说道:“今日无事,你们可先去工部问一问宅第分配之事,你们是翰林,若有好的宅第,自当优先。” 罗万化、黄凤翔都是大喜,向陶大临感激后,拱手告辞,出了翰林院去工部询问住宅之事。 罗万化、黄凤翔走后,陶大临又对张敬修道:“君平若有他事,也可先走,明日本官再一并为你们安排事宜。” 张敬修道:“下官并无他事,不知院中有何事可做?” 陶大临笑道:“君平初来,可先看看本院条例。”说着从桌上找了一本翰林院里的条例拿给张敬修。 张敬修拱手谢过,便坐到自己公案随手读了起来,几十页条例对过目不忘的张敬修而言,一目十行几下就看完了。 张敬修初到,难免无所事事,看着众翰林做事,摸鱼至下衙。 下衙前,张敬修特意找到掌院诸大绶,向其说明为太子开蒙之事,因为隆庆皇帝并未对此事特意下旨,张敬修自然要告知自己的领导。 对此,诸大绶自无不允的道理,毕竟这乃是圣意,只是心中却很是惊讶,暗叹张敬修的机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