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李靖 (第1/1页)
李靖的伤心之地? 秦怀道突如其来的话让李承乾有些摸不着头脑。 “李大总管的初恋在这?” “啊?”秦怀道怔了一下,反问道:“殿下,何为初恋?”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道:“没啥,你说说岐州为何是他的伤心地呢?” 众人一边走一边唠,最终李承乾也明白了原因。 说起来问题还是在武德年间发生的。 大约在武德元年至二年时,李靖时任岐州刺史。 那时大唐初建,国内都还有一堆反王敌人。 当初薛举等人看李唐势大,准备联合众多反王齐干李唐,南下联合梁师、拉拢突厥人都是他们的计策。 但让人琢磨不透的是,真到出兵的那一天,薛举并没有选择南下与梁师都汇合,反而北上通往浅水原这一路。 要知道浅水原战役可以说是大唐开国的第一场大败,战损比例高达十之五六,同时突厥人更是频频造访长安,其目的就是一探虚实,想趁机出兵入主中原。 几条战线都打出了真火,但相对更为重要的岐州城反而只是小打小闹,这就使得本就对李靖有些不满的李渊更为光火。 而后,有揣摩上意的投机者认为时机到了,上书状告李靖谋反。 面对这种情况,李渊直接派御史前去查验。 幸而派去的御史并非居心叵测之人,一番了解后发现此事乃是诬告,李渊这才算是放过李靖,但后续还是撤了李靖的所有职务,让他回到李世民的幕府,只得一袭白衣。 直到后来李世民上位,李靖才算是有了出头之日。 说起李靖任岐州刺史时的事李承乾不大了解,但他知道要不了多久,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又将遭遇第二次诬告。 党项之战在历史中本就被延误了军机,李靖斥责利州刺史高甑生后,后者极为不满,于是上书诬告李靖谋反。 李世民亦是派遣御史前往查验,发现又是诬告后让高甑生滚去徒边。 可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李靖闭门谢客,数年不踏出一步。 “这倒是有些意思。” 李承乾心中琢磨片刻,品出了些许味道。 用后世的话来讲,李靖这多次‘被造反’的一生,可以用人红是非多,或者枪打出头鸟的来形容。 李靖很强,观其一生也没有真想要造反的迹象。 为何李世民面对诬告时,会顺势派遣御史查验? 这其实就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信号,皇帝认为你干的差不多了,该退就退了吧。 纵观整个历史,皇帝与大臣之间永远是对立的局面。 大臣太强,声望太高,这些都会影响到皇帝的权力。 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蓝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是因为感觉到无法掌控他们。 所以,每任皇帝其实都有个心理阙值。 像秦始皇与李世民这样自信胆大的皇帝并不多,他们的个人实力造就了他们的底气,不仅心理阙值极高,还特喵的谁都敢用。 无论是曾经敌人的部下或是外族人员,都敢封官。 不过从这一方面,也能体现出李靖不愧为是大唐军神。 后面还有秦琼、程咬金、李绩等等无数名将,但李世民偏偏只防了他一手。 而如果是心理阙值较低的皇帝,那样的例子在历史中可太多了。 玩平衡、扶持宦官等等cao作,都是自己实力不足掌控朝堂才选择的下下策。 搞得朝堂乌烟瘴气,天下动荡不安。 而这,也是每一个朝代都会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古代能进步的地方并不多,就拿唐朝来举例。 李渊开国;李世民开疆拓土,全面发展; 言归正传。 包括后来的李治武则天等等,他们能力也不差,延续上一辈的方案,大兴科举,把世家给搞的七零八落。 至此,唐朝皇帝已经把文治武功做到了极致。 接下来的皇帝就很难了,他们已经没有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改革军制解放土地这样的事情没法做,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多也就混个勤勉的称号。 而没有成绩的他们压制不住大臣,为了维持皇权只能开启平衡之术。 就在李承乾思索之间,程处默突然出声道:“乾儿哥,岐州城到了。” 李承乾循声望去,将眼前城池尽收眼底。 岐州城不算是很大的城池,人口约莫二十万上下,城墙高近十米,左右宽度不知何长。 城墙前方有着宽约三米的护城河,只有几道城门处才有能使人通过的吊桥。 跨过吊桥步入城门后,李承乾还大致估量了下城墙厚度也接近八米。 向上看,城墙上有不少凸出的箭楼、门闸、雉堞用于防御。 进攻方很难对城墙上的防守方造成大规模杀伤。 向前看,则是一个极大的广场,这个广场四周还被高高的城墙全部包裹,这叫瓮城。 瓮中捉鳖的瓮。 若是突破第一道城门,进攻方就会进入瓮城中的空地上,成为四面内城墙上守军的活靶子。 李承乾一看这局面连连摇头,幸好打得是党项要塞,要是打岐州城,两千人连广场都填不满。 “乾儿哥,何事发愁?”秦怀道见李承乾面带难色,出声询问。 “哈哈,无事。”李承乾轻笑一声,暗道自己后遗症犯了,转而道:“先入城寻好住处,然后再去寻些岐州特色,不过切记不要暴露了身份。” 众二代高声应是。 不过因为路上耽搁不少时间,众人寻到住处之时已是酉时。 然后,众二代就准备歇息了...... 对此李承乾满头问号,难道不搞点夜生活的? 不去听个曲儿,看个戏? 前些日子饱受折磨的李承乾,只能决定明日寻个机会暗示一番。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