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征税 (第2/2页)
通的衙役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可以挎刀,甚至衙门中常备马骡,巨大极大的威慑性和机动性。 有时候碰到刁民,县衙还不得不支使税吏。 商税局的司吏穿着八品的绿袍,头戴乌纱帽,挺着大肚子,施施然而来。 他也不啰嗦,在台阶上的椅子坐下,眯着眼睛道: “咱们忙的时候到了,规矩你们都懂,宁可多收,也莫要漏收,多收了顶多乌纱帽不保,漏收了就拿你们的家底来补,全家流放——” 底下一群税吏低头不语,面色平静。 农税和商税统一之后,赋税的征收不再由地方掌控,商税局虽然由通判监察,但实际上却受到了财部的直接领导。 每一任司吏,虽然财部无法任选,但却能罢黜重任。 这种双重管辖,让商税司戴上了紧箍咒。 像前明,以及其他历朝历代那样,随意征收杂税,新开杂税填补用度的做法,根本就行不通。 新明主打的就是一个控制。 “好了,全县刚好十个乡,一人两个,七天内必须完税,十月底要运至府城,可不能耽搁了。” 司吏随即分配起来名额来。 各乡有富有穷,普通情况下都是一富一穷,如果跟司吏关系不好,那就是两穷,关系好则是两富。 富者在平原,穷者在山地。 显而易见,张竹不好不坏,得了一穷一富,赵家镇,左后堡。 马厩中,他领了一头骡子,两匹驴来,领着十名白役出了城。 只是张竹一人骑骡,余下的两头驴空荡而行。 一行人浩浩荡荡,惹得路人瞩目,不敢多言语。 “去赵家庄。”白役问询时,张竹随口道。 赵家庄处于官道旁,交通便利,平原众多,可为富庶,而左后堡则是卫所该制而来,地处要地,但却穷了些。 一行人抵达镇中时,乡三老们早就在路边迎接。 寒暄片刻后,就酒楼伺候。 酒足饭饱,还不待众人反应,乡里就塞了一些土特产入众白役腰间。 不多不少,十块银圆。 而到了张竹这,则是两张百块银圆的银票。 “这是天下钱庄的票子,您随时可以兑现。” 捏着银票,张竹不置可否,他眯着眼睛:“这可不符合规矩!” 往年都是一百银圆,如今翻到了一倍,这可让人惊诧。 他就这样直接看着这位乡长,毫无顾忌礼节。 一旁的乡老和乡警,则想要言语,却被乡长阻止。 他披着一件缎袍,方脸上依旧是笑意: “村里近些年多种了玉米,多在那山岭上,这不是想让公差们少跑些路……” 对此,张竹则轻笑起来:“据我所知,尔乡有地三万七千亩,水田近三千亩,旱地三万亩,山地三四千亩。” “去年约万亩,如今种玉米的多少亩?” “一万两千亩。”乡长一口道。 “休以为我不知道,你们乡多数都种了玉米,起码有七成,那就是两万三千亩!” 说着,他腾一下就站起:“我河南为中省,亩征二分,即二十文,两万三千亩就是……” “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那便是四十六万文,即四百六十块银圆。” “我还算少了,只得七成,若是九成,那可不得了,六七百块钱呢!” 这还不包括未计黄册的土地。 这些年来,大户人家有余力开垦,小户也咬着牙用着积蓄开垦,最少瞒报了六七千亩地。 如果都算是,少征了千块银圆。 瞒报属于正常,谁也不想多征皇粮。 同样,朝廷也没用余力找到被瞒报的土地。 让张竹这十来人跟全乡人斗,还得摸底寻地,这比上天还难。 一个不小心还非常容易遭受野兽袭击,有生命危险。 “那您说算多少?” 乡长轻声问道。 “两百块不够,得三百块,另外,数量上得报到两万亩。” 张竹面色平静道:“大老爷要政绩,我们二老爷也是要政绩的。” 这割rou,让三老疼的不行。 乡长咬着牙道:“只能是一万五千亩。” 多让了三千亩,难受。 “行!” 张竹也识分寸,笑着应下。 见三老脸色难看,他继续道:“这钱虽到我手,但却不能尽数落入口袋,上头有司吏,再之上有通判老爷,我能落个三瓜两枣就不错了。” “这钱虽入我手,但却是在办你们的事啊!” 这话让三老们脸色舒展了一些。 至于商税,则是镇上的商贾之流,三老代收,也是三老们重要的钱财来源。 数十间商铺酒楼,以及菜铺、rou庄,还有分布在各村的草市,赶集。 其按照往日规矩,缴纳了七、八、九三个月的商税,共计一百五十块银圆。 这个张竹看不出来其商如何,只能循旧例,不再增减。 言罢,这场宴席才结束。 随即,一万五千亩地赋税,即三百块银圆就征齐了。 白役们提着鸡蛋或者鸡鸭,而张竹的两头驴,则背着大量的土特产,可谓丰收。 白役月不过半块银,半石粮,勉强温饱,这些外快才是他们滋润的根本。 乡里甚至要出人,帮忙将钱转运入县里。 三老们松了口气,随即招待二十五个村长: “老夫尽了力,税司不下乡查那隐田事,不过今次收了近五百块,你们每个村摊下二十块。” 听到五百这个数字,村长们立马就闹腾起来。 “往年不是三百吗?怎么多了两百?” 乡老是本地人,靠的就是各村的推举,他满脸为难。 乡长则不言语,只有乡警出面:“这不是种玉米的多了吗?人家又不是瞎子,还不得多收?” “各村按九成地来收。” 村长们这才罢了,心不甘情不愿地掏出钱来。 然后则又是田税。 相较于税吏,三老们则宽松多了,允许各村在月底前送来,维护亲友乡土之情,村长们脸色才算是舒缓了一些。 村长回到村中,则道:“全村都要上税,隐田就交一半就成……” 百姓们乐于交一半税来保护隐田,改善生活,多积蓄而度荒年,以及其他灾病。 而这隐田,又是村、乡、县瓜分的利益。 受固于财政压力,皇权无法下乡,不得不妥协。 反而是商税,坐税的商铺固定,关税则有关隘,根本就逃不了。 ps:许多人说农税少,但两分,二十文真不少,冷知识,逼反百姓的三饷,加一起只有一分两厘,辽饷一开始只有三厘半。 清初合并三饷,亩征一分至三分,就这样也有六七千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