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6章:大明国旗 (第2/2页)
而是一些算账,纺织之类的,也就是学徒,那么大儿还是只能送去私塾。”“这还不好,学堂里可是包了一顿饭食,要不是现在人都招满了,优先流浪儿,我早就把那几个兔崽子全给送去。”“说得极是,算了,不聊这些,咱们也去看看,那边挖洞到底是干嘛。”“同去,同去。”正阳大道修建起来还是非常容易,本就是京师,地面夯实的基础已经很好,加强一下平整,就能直接上水泥了。目前对于正阳大道,要求是水泥路面高位一尺,目前大明一尺所长,即是后世的三十一公分。更有大量竹子被运来。现在的条件,显然不可能做出大量的钢筋,只能用竹筋替代了。而在外五龙广场,亦或称之为正阳广场所在。那里的建设,正是朱英准备升旗台。没错,朱英已经要把大明国旗,推崇出来。目前的大明,亦或者说中原王朝,并没有国旗的概念,很多旗帜以三角旗为主,名为旌旗。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还有打旗语行驶军令,分辨敌我的作用。目前相当于开启对外战争,那么像是国旗这样熔炼民心,军心的象征,效果就很显着了。在发展大明内部繁荣的同时,对外的战争脚步,已经迈开。这样也能很好的将内部矛盾,朝着外面进行转移。国旗的设计,基本上就是朱英直接定下的。长方形的旗帜,通体为赤色,通俗来讲就是红色。红色是大明的国色,也是朱元璋最为喜欢的颜色。明代属火,为火德。朱是赤色。所以定下赤色旗帜,毫无争议可言。关于图案,确实让朱英思索了很久,不过左思右想的下,最后采用的,就是‘明’的汉字。最开始的时候,什么星星,月亮,太阳,甚至还想过绣一幅山水上去。然而这些,总是感觉好像差了些什么。最后还是在跟老爷子讨论的时候,老爷子一句话点醒了朱英。“既然是咱们大明的国旗,自然就是用‘明’字,这又有什么难想的。”顿时,朱英豁然开朗。是啊。为什么总要是想着后世的旗帜款式呢,这倒是陷入魔怔了。中原王朝的文化,本来就是以汉字为主,像是现在京师卫所旌旗,也是赤底黄字,绣大明二字。也是长方形,不过成竖条,下面还有一些散条。最后朱英考虑美观效果的时候,准备把‘明’换成太阳和月亮的刺绣。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定了‘明’。整体排版跟后世红旗差不多,正面明字在左上角,寓意如日月般普照天下。现在的大明,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疆域人员,皆为世界第一,天下正统。那些外邦番夷,自是要向大明学习。日月的图案,是为了更加方便的辨认,但是汉字国旗,就是要告诉天下四方。你看不懂,那就来学。中原汉字,传承千古,这才是在文化上,最强也是最佳的代表。正阳广场上,热闹纷纷,人群熙攘,哪怕是枯燥无聊的施工现场,那也是看得津津有味。许多在京师生活的富民,平日也无须劳作,加上恰逢正月,天还未亮就跟着施工队一起,到这广场上来了。“这都挖了有半丈深了吧,还没停下,不知晓要挖多深。”“挖这么大个洞,是为了干嘛呢。”“谁知道呢,应该建好就清楚了,不过我感觉,大概是和正阳大道有很大的关系。”升旗台的挖洞,是为了埋下旗杆。这根旗杆,可是花费了好大力气。乃是经过高炉煅烧而成的精钢,且加入不少天外陨铁,不生腐朽,通体打磨得光亮无比。旗杆分为两层,下层一丈,也就是三米,宽度为一尺。上层,即是可见旗杆,总长为九丈五,寓意九五之尊,宽为七寸。当这根十丈多长的精钢旗杆出现在正阳广场的时候。所有见到的人,哪怕是官府人员,都忍不住惊呼起来。那是由二十多位将士抬着,一路从城郊抬至正阳广场。而后插入旗洞。单单立起竖正,就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校队无语后,才是青石堆积,三合土填充,水泥覆盖,可用数百年。“这上面好像还吊着一根绳子,这是干嘛呢。”“别问我,我怎么知晓。”“你不是说知晓的消息多吗,怎就不知了。”“这事别说是我,哪怕是朝堂上的大臣,估摸着都不知晓,大概是太孙殿下的手笔。”“这么大一根棍子,当真威武。”目前来说,正阳广场上最大的热闹,就是这个升旗台了。猜测的人非常之多,尤其那根绳子,更是引发诸多联想。其实也有聪明人认为是挂着旗帜上去,但是没有得到认同。旗杆固定好后,便就是升旗台呢。整个升旗台,乃是由汉白玉打造而成。为四方通行,有三层阶梯,由十二玉柱组成。刻有九龙,十二纹章,锦绣江山。一眼望去,华贵典雅。自建成后近半月后,每日皆有锦衣卫十二人站岗,严禁靠近,只能是远远相看。升旗台建好后,正阳大道这边的平整也差不多完善了。正阳大道,宽约三十丈,长约三里五,即五百八十丈左右,由正阳门,直达正阳广场,最终点边就是升旗台。目前的正阳大道,左右前后用木板做模挡住,一尺之高。在这中间,每隔一丈,便有长竹隔断,一眼看去,密密麻麻。今日,正是二月初二,龙抬头。正阳广场,烧香祭祀。.工部尚书沈溍开口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工部侍郎回道:“回大人,此刻正是午时三刻。”沈溍点点头,而后朗声道:“吉时已到,动工!”随着沈溍开口,早就等候多时的工部官员,跟着大喊起来。“吉时已到,动工!!!”“吉时已到,动工!!!”“吉时已到,动工!!!”一声声的传递,从正阳广场这里,直到正阳门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