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90章 军制改革 (第2/2页)
白这个问题的产生根源所在,但是他依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去处理——因为这是一个持续了足足数千年的艰难问题。 在大明旧制当中,凡大军之中,都会有文官监军,一来监视武将,二来负责监察军纪,但是这以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 ,很快就变味,简单来说就是它催生了四个主要的职位,几乎将武将的权力给全部掌握在了手中,用监军的方式成为了大军的统帅。 而这四个主要的职位分别就是总督、巡抚、巡按以及兵备道。 所谓的总督,号称。本意就是指协调本战区的各镇军事力量,监督和考核统兵作战的总兵们是否称职,以的身份去行使监军之权,按照章程来弹劾失职或者是不法将帅,算是监军的最高级别。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总督的职务几乎已经变成了组织和策划各个大的战事,所有的总兵们都沦为了单纯的执行角色,并没有多少的决策权力。 其次便是巡抚,严格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监军职务,只是到了后来,巡抚也因为出抚地方获得了节制地方三司的权力,从实质上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 至于巡按全称是指巡按御史,专指都察院每年派遣到各地巡查的御史,即被称为巡按御史,他们同样肩负着监军的责任。像这么一个打酱油的角色,等到万历年间后,由于巡抚开始侧重于往的方向发展,巡按本身的监军能力却反而得到了加强,甚至到后期的手,无论是总督、巡抚还是总兵一应上下都归巡按监察纠劾之列。 至于最后一个兵备道,原本也是属于一个临时角色,后来开始变得常设。其中兵备道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金事充任,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做的都是一些临时工干的活,因此没有正印,只有关防,常常受督抚节制。 因此,大明朝所一开始设想的文官监军政策,时至今日已经基本流产,因为真正打仗的都变成了文官,那么怎么可能还有文官来节制呢? 在这个时候,大明朝自然又重新搬出了老一套的玩意——宦官监军。 宦官监军制度源于永乐年间,毕竟这个时候永乐皇帝朱棣的上位过程中,宦官也出了不少力,他们也就成为了朱棣比较信任的一部分人。 因此,在迁都京城之后,为了更好的去掌控军队,朱棣启用宦官监军,将任用宦官系统参预车事的各项职能制度化、固定化。 至此,宦官监军制度一直持续到今日,甚至眼下抗虏军中也有一位名义的监军宦官——曹化淳,只是由于这一位安排的时间不久,因此他还没有及时赶到抗虏军中来。 只是,无论是文官监军还是宦官监军,都有其难以避免的问题。 在林敬看来,文官监军原本是比较合适的,只可惜文官最爱纸上谈兵,朝廷又更加偏信这些文官,使得上阵打仗这件事变成了文人的纸上乐趣,而且到了明末之时,文官党争严重,常常耽误正事,也因此打了不少败仗。 至于用宦官监军比表面看也很不错,可问题是太监无军事常识,又因为身处深宫,对于战场局势常常缺乏判断能力,而且这些人贪腐成性,经常向前方将帅所贿,自然也不在林敬的考虑之中。 当然,这也是因为一些时代因素所造成的问题,毕竟在冷兵器时代里,不存在真正超越个体能力的作战方式,因此指挥者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而庞大的军队终究需要分别控制,这就给私兵形成了空间。 在摈弃了这两种监军制度后,林敬反复思考了许久,他结合了后世的军事制度,决心将抗虏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独划分出来,在抗虏军将领层级之上形成一个新的都督府。 在新的抗虏军都督府中,林敬决定设置参谋司、军情司、军械司、军法司、军需司以及总务司。 其中参谋司便是将目前抗虏军的参谋制度全面施行,从而尽可能地将策划权归拢到参谋司,仅仅只留下决策权给军事主官,从而减少决策的漏洞; 原本军情司跟军情处的地位发生了重叠,但是由于抗虏军只是目前林敬手中掌握的唯一的一个军,将来或许还会有新的军,到时候就不太适宜,因此最好是每个军中都有单独成立的军情司,负责一部分军事情报工作。 至于军械司则是直接对接枪炮厂,负责所有新式火器的采购,包括一些其他兵器的添置,并且还需要负责新式武器在战场上的使用报告,督促完成改进。 军法司则是负责所有军官和士卒的司法、刑罚、审判、监狱事务。 军需司便是负责整个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这也是林敬相当看重的一部分。 至于最后的总务司,则是负责整个大军的所有士卒的军饷发放,个人功绩的评定,算得上这一次改革的头号部门,也是林敬必须要牢牢抓在手中的部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