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二章心大了 (第2/3页)
大魏朝的历史都给汇聚到一起的历史书籍。 《大魏全书》 里面有大魏朝的功臣武将,历代皇帝,也有许多民间江湖人物,还有诸多事件。 据说最近整理的热火朝天。 国子监的那些学生们,也都被调动了起来,参与了进去。 似乎将沈秋鸿和苏定邦的死,都已经忘记了。 而御史台大夫,则叫陈光禄。 他是武成皇帝亲自提拔起来的。 当年武成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外有东厂,内便有这陈光禄。 后者当初给老皇帝肃清朝堂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大魏朝逐渐安稳。 陈光禄没有了事情可以做,便窝在了御史台里,不怎么露面了。 但老皇帝从来没有找过他的麻烦。 一直,让后者安安静静的,在御史台里养老。 直到现在。 几十年过去了,这御史台的年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但这位,陈光禄陈御史,却是从来没有换过。 稳如泰山。 而这御书房,按照他的计算,也大概有几年的时间没有来过了。 “高夫子,你说,陛下要我们过来,所为何事?” 两道身影从远处走来。 前面那人,脊背挺拔,面容沉稳,方正的脸庞上有种慷慨凛然的气势。 一双眸子也是黑白分明。 后面那人有些瘦削,矮小,尖嘴猴腮的。 一双小眼睛里充满着的都是精明。 前面这人是高肃卿。 后面这人便是陈光禄。 两个人进宫的时候相遇了,便是一起走向这御书房。 “无论何事,只要不违背天下大义,我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总是要竭尽全力去做的。” 高肃卿看都没有看陈光禄一样,脚步也没有减慢,声音有些倨傲的说道。 “哼。” 陈光禄看着高肃卿这副冷脸,忍不住轻轻的哼了一声, “说了等于没说。” “我不信你不清楚。” 陈光禄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又是带着几分冷嘲热讽的意思,道, “又或者是说,沈秋鸿沈夫子的死,本来就是你所期望的?这样,你这么多年的苦熬,才有了结果,坐上了这个位置?你感激那太监还来不及呢,舍不得……” “你狗屁!” 高肃卿听到这些话,才是真正的愤怒了,他猛地停下了脚步,然后愤怒的盯着陈光禄,阴声道, “你再敢乱说,我把你小时候做的那些事儿全都写在大魏全书里面,让你名垂千古!” “行啊,顺便把你偷看的事情……” 陈光禄张嘴说到一半,见高肃卿的脸色真的变的阴沉了下来,这才是连忙闭上了嘴巴,摆了摆手,哼道, “做了不敢承认,没种!” 他和高肃卿,是同村之人。 小时候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朋友。 后来,高肃卿学业有成,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大儒的弟子。 他则是因缘际会,入了皇弟的法眼,做了这御史台的大夫。 虽然是走的不同的路,但这些年,彼此之间的情谊却是没有变过。 别看他们现在一个看不上一个。 当年高肃卿因为一篇文章被人盯着,差点儿咬死的时候,可是陈光禄以一己之力,将高肃卿从那件事情里面给摘了出来。 虽然用的手段有些阴险,但却实打实的,是高肃卿的救命恩人。 而高肃卿,对陈光禄也是不错。 最早的时候,高肃卿做了国子监的学生,而陈光禄则是无业,吃喝都没有着落,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都是高肃卿把自己的住的,吃的,喝的,都分给他。 这才让陈光禄在长安城留了下来。 也让陈光禄有了今日。 两人。 虽然偶尔还有不对付,但任何人出事,另外一人,都是会舍命相帮的那种。 “东厂在蜀线做的事情,你可知道了?” 转眼间,两人已经看到了御书房的影子。 陈光禄叹了口气,问道, “你打算怎么做?” “知道了。” 高肃卿沉声道, “是个有本事的,就算是你我,也做不到那个地步。” “但是,陛下的话还是要听的。” 陈光禄斜着眼睛看了高肃卿一眼,点了点头,道, “诶,你这次倒是开窍了啊。” “若是早这样,你也不至于混到现在,才坐上这国子监大夫的位置。” 高肃卿没有理会他。 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走向御书房的台阶。 陈光禄也是跟在了他的身后。 …… 丛林间。 道路茫茫。 漫山遍野的枯枝随着风摇晃。 发出呜呜的声音。 陆行舟站在山岗之上,看着那无尽的枯黄,面色有些沉寂。 他的身边,是汪亭。 这里已经到了通州附近,距离长安城只剩下两日的路程了。 密谍司得到了长安城的消息,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汪亭手中,汪亭知晓其中的重要性,则是以最快的速度,从固城策马而来。 然后告知了陆行舟。 “主子。” 汪亭跪在陆行舟脚下,声音里带着几分掩饰不住的阴森,还有愤怒,道, “陛下,这是对咱们有意见了。” 汪亭能够走到现在,从来不是因为对老皇帝对么忠心,而是因为对陆行舟忠心。 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