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大明皇家第一报!!! (第1/2页)
大明:朕让你监国,大明全疯了?正文卷第九十一章:大明皇家第一报!!!随着自家傻爹一声催促,朱瞻基也没再耽搁。 忙完了温棚的事情后,立即就投入了报纸的准备工作当中。 先是找出了朱高炽几天前就让人给他送来的那些稿子。 然后就开始了进行了二道筛选,审核,以及初步的排版,校对。 而同时,另一边,看到儿子终于为报纸的事情开始上心后,朱高炽也在为了朱瞻基弄温棚的事情四下奔走了起来。 他毕竟是太子爷,加上往日长期监国积攒的声望,朱高炽一开口,这些勋戚也是十分配合。 加上朱瞻基给的价格本来就不低,对于这些人而言,既能卖了太子爷面子,自己也没什么损失的事情,自然不会拒绝。 甚至一些世家,还会主动站出来,将自己手里的一些田地的地契免费送到朱高炽手里,不过朱瞻基并没有同意。 凡是送地契的,地契收下,但是该给的银子全部随后就会送过去,该是多少就是多少。 免费的午餐都不是那么好吃的,更不要说这些个一个个比猴还精的人了。 今天接了,明天说不定就会有人打着太子的名头在外面胡搞。 自己又不差钱,没必要为了一丢丢好处,就把格局弄小了。 而各种田地收购上来后,朱瞻基这边也没闲着。 一边让玻璃厂那边加紧了玻璃的生产速度。 同时也让周忱调集了更多的工匠,加上原本给朱瞻基搭建温棚的二十多个工匠为首, 不到几天的时间,应天府的郊外就多出了将近数百个温棚。 这些温棚都是以朱瞻基在太子府建造的温棚作为模板,背阴的一面是保温墙,主体以水泥作为骨架,再加上玻璃覆盖,然后以木条固定成型。 上层再铺盖一层可以自由收起覆盖的草垫,用以夜晚保温。 结构并不复杂,建造起来也很简单。 在建造完成的当天,朱瞻基就直接让人将应天府逃难而来的难民,全部安排了进去。 这是第一批难民,人数差不多有五六千。 虽然温棚的数量也不多,但是一個棚子却可以容纳不少人进去。 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总比好过风餐露宿。 而随着这些难民的加入,温棚的建造也有了更多的人手。 一些身体还算健康的,就主动的跟着工匠们,打打下手,帮忙砌一下墙之类的。 而身体虚弱些的,则开始了对已经建好的温棚进行耕种。 这些都是好事,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 太子府, 朱瞻基经过两天的校排,加上朱高炽提供的各种稿子,大明的第一份报纸也终于算是校排出来了。 有了模板,朱瞻基这边急匆匆通知了自家傻爹一声,就往之前已经弄好的报社跑去。 这间报社是朱瞻基之前就已经选好的地方。 原本是一个富商的院子,占地不小,大概也有两三亩的样子。 朱瞻基直接让人买了下来,然后进行了一番改造。 院子的前院,直接变成了报社办公的地方,主要是负责是接待投稿的人,以及进行初步的筛选,和后期的发行。 院子门口,也早早地就挂上了皇家人民日报的牌子,这牌子是朱高炽亲手所写。 同时院子的大门两边,朱瞻基写的那副对联,也被朱瞻基让朱高炽再写了一遍后,裱在了大门两边。 而最大的后院则改成了仓库,以及印刷室。 仓库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存放纸张,以及印刷好的报纸的。 印刷室则是核心,此时,后院的印刷室内,两边靠墙位置,已经摆放好了一大排存储活字的字库,上面密密麻麻全部摆放的都是雕刻好的铜活字, 这些铜活字块体积很小,都是按照规律排放,全部数量加起来起码有数万,而这些字根据使用频率的不同,每个活字雕刻的数量也所差距, 多的字是一些这个时代人们常用的字,像是“之”“乎”“者”“也”这些,每个字的数量几乎都不下上百个。 旁边还有一些提前打磨好的,和铜活字一般大小的木块,这些木块是在某个铜活字不够的情况下,可以临时雕刻然后替代。 每个字库旁边都对应着一个印刷台,台子上摆放着一个长一尺七寸,宽一尺两寸的方形字槽, 十多个识字的印刷工匠,正坐在各自的转盘前面,拿着卷抄好稿子,然后一一往字槽里面摆放活字, 摆完之后则会有文化水平更高的文书,仔细再次对照原稿一一核对, 无误之后方才上墨,然后进行一次试印刷,试印刷则只会印刷十张试稿,然后十张试稿则会交给另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