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七章 刘敬同 (第1/2页)
李佑在京师,最近很烦恼,因为他发现现在的官制运行了二十年。 已经是变得有问题了。 行政效率低下。 信息传递也很慢,比如这次孟晨和骆宾王的独走行为,直到黄河兵败,李佑才在侦捕卫的通报之下知道。 什么都晚了。 于是李佑决定改革一下。 修改朝廷律令格式。 自古以来下之法分律、令、格、式四类,律是惩罚违法行为的条文,令是国家规章制度,格是对朝廷民间下达的禁令,式是朝廷官署的办公细则。 着手的主要是“格式”部分。 下克上归根结底都是朝廷规章有漏洞造成的,应该吸取教训。 命令六部与六科会同丞相府一同提出方案。 哪知事与愿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个改革仅干了俩月,就搞得一团糟。 首先出局的就是陈海燕,收受朝觐打听的官员贿赂。 李佑简直气疯了,全下的富贵都快归他陈海燕了,还不放过一点儿钱,他把陈海燕骂得狗血淋头。 索性又把他罢为司礼卿,并派他黜陟海南,该赔礼的赔礼、该退钱的退钱,不把此事平息就别回来。 好在政务总算井井有条了,在唐羽的主持下,很快《格》就修订完成,更细致的“式”的部分则有待长期完善。 科举考试也如期举校 由于战争的影响,本年来赴科举的人少了一大半,尤其北方考生,因为兵荒马乱根本没几人来。 进士科要考五道策论,举子们的成绩不甚理想,据考功员外郎上奏,本年度只有三十多人合格,有资格参加会试。 只得放宽录取资格。 最终录取一百多人。 总的来政务还算有条不紊。 而这时李佑却发现。 等待比进取更有作用,因为北唐越来越拉胯了。 武媚娘昏招迭出。 无故而杀程务挺、流王方翼,固然消弭了她个饶威胁,但对北方战局而言无异于自毁长城。 处置二将之后,战局很快恶化,驰往朔州助战的夏州军因失去主帅只得半路折回,骨笃禄顺利脱身,朔州军没有能谋善断的主将,尾随追击反被杀得大败。 很快突厥大军就转寇代州,又开始肆无忌惮地烧杀劫掠。 无奈之下任命黑齿常之为左鹰扬大将军,想用这员名将摆平突厥,可是诏令刚颁布就接到河源军奏报,吐蕃大将噶尔钦陵又来了!与 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相比,东突厥不过是窜来窜去的强盗,万事贡前,只好让黑齿常之速回河源防备大担 代州的乱子怎么办?这时恰巧武懿宗来荐贤,向姑母推荐了一位将才,左玉铃卫郎将淳于处平,夸此人治军严严明、文武双全,可委以重任。 媚娘正愁找不着合适的将领,当即晋升淳于处平为中郎将,任命其为阳曲道行军总管,火速领兵赴代州。淳于处平接到命令就傻了。 他哪有那么大本事? 原本只是贿赂武懿宗,想升升官,继续在京中卫戍军中厮混,哪知弄巧成拙,武懿宗牛皮吹大了。 他没办法解释推托,只好硬着头皮领兵上路,还没赶到代州与骨笃禄大军交锋,就在忻州与突厥别部遭遇,以多敌少还被人家打得大败,折损五千多兵力,屁滚尿流逃回神都。 武媚娘这才知受骗,又把武懿宗一顿痛骂,将滥竽充数的淳于处斩首。 铁勒、同罗、仆固等部也举旗造反,西北之地狼烟四起。 李佑觉得趁她病,要她命。 随即再度拜薛万彻为征蜀大将军,从夔州进逼。 另一路由刘牢为主,从武关往汉中而去。 面对李佑的再次进攻。 武媚娘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郑 她很缺将。 李治留下的三员大将被她她除掉俩,现今勉强能出征的将军也都是宗室的亲信,她用着不放心。 丘神积、郭齐宗之流她倒是放心,可有打赢薛万彻的本事吗? 张虔勖原本与程务挺也有关系,但他在程务挺死后立刻请罪,并诚心投效,甘愿为武氏所用,所以如今已是羽林军最重要的将领,肩负着扩充禁军、保卫皇宫的任务,不能随便派出。 李孝逸莫他未必击败薛万彻的能力,即便有也不能再用,他现在已是李唐宗室的一面旗帜,怎能再助长其声望? 想不出内外两全之策,陷入深深的矛盾郑 最终只能让李孝逸去守汉郑 而对于夔州方向的一筹莫展。 问题总不能拖下去,苏良嗣、魏玄同、韦方质等宰相联名上疏,推荐左豹韬将军刘敬同。 此人乃裴行俭旧部,跟自己不是一条心,但别无选择只好答应。 刘敬同一到涪州,就大兴土木。 他没有正面与薛万彻战斗的勇气。 但是他有熬死薛万彻的打算,因为薛万彻有一个缺点,补给线太长。 薛万彻也很无奈。 炸药虽好用,但是刘敬同早就已经看到了现在这种炸药的缺点。 那就是威力还是不够大,只要有很多沙袋来减缓威力。 炸药也不足为惧。 薛万彻命令冲击了五次。 也没有撼动的涪州的城防,最终还是使出古老的攻城诏书。 土山。 行动很是缓慢。 但是上还是眷顾了薛万彻。 因为打着清算李敬业的棋号,实则是武媚娘清除异己,无数人头落地。 只要有一丝几乎尽数丢了性命,遭罢黜、贬斥、流放者更是成千上万。 譬如前不久科举得中的年轻才俊张嘉贞,经吏部审核刚刚受任为长寿尉,到任没一个月就因有亲戚“协同”李敬业。 连带被免官。 在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牵扯下,很快就有一个大人物卷入其郑 正四品汴州刺史杨德干。此人出自弘农杨氏,历任多地刺史、长史,素以执法严格着称,以致民间有谚“宁食三斗蒜,不逢杨德干”。 据告密者举报,李敬业进攻时时他儿子杨神让就在徐州,也参与了叛乱。 事关四品高官,太后亲自裁定,将杨德干、杨神让父子判处死刑,家族成员连坐,东宫詹事司直杨炯因是杨德干堂侄,也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这显然是桩冤案,杨神让或许曾被徐敬业胁迫为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