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一章 审礼劝说 (第1/2页)
樊惎之子投书铜匦为父鸣冤,甚至在贞观殿上抢夺侍卫佩刀,效仿安金藏剖腹以明心迹,然而这次女皇竟不为所动,最终还是将所有人犯都判为死刑。 秋官侍郎刘如璿心性良善,在朝堂之上听到判决痛惜冤死之人,忍不住嘤嘤啜泣,恰被站在不远处的来俊臣看见。他当即上奏,称刘如璿为叛党哭泣,必是樊惎同谋之人,刘如璿咬牙辩解:“臣年老,遇秋风则泪下。” 来俊臣却冷笑道:“目下涓涓之泪,作可因风。口称唧唧之声,难道是怨雪?” 还是把刘侍郎抓进诏狱判为绞刑,幸而武曌网开一面,临行之日将其改判流放。 但其他一百多官员就没这么幸运了,皆成刀下之鬼,被贬被流者更是难计其数。 通过此案来俊臣震慑了诏狱之人,连秋官侍郎也被顺手拉下马,并因功晋升三品司仆卿,地位算是稳固了。 穿上紫袍之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复仇! 来俊臣起复不到二个月,连兴大案,杀戮规模不亚于当年的岑长倩案,表面上看刘思礼案、樊惎案与当年的冤案异曲同工,但若仔细推敲根本不是一回事。 昔日岑长倩也好,史务滋也罢,乃至狄仁杰、崔神基等人被贬,其原因都是因为心念李唐,制造那些冤案都是出于维护武周社稷。可现在这两起案子性质不同,并没有拥武拥李的问题,纯粹是草菅人命。 这两桩大案的实质是清理朝堂,武曌深感玩忽懈怠之人太多,还有那些不合格的试官也都是朝廷财政负担,如何把他们迅速处理掉? 还有比杀人更快捷的办法吗? 这也就无怪乎王及善等辈面对冤案一声不吭、麻木不仁了,遇顽疾必用猛药。 杀的都是不才之辈,反之近年自肃政台崭露头角的宋璟、张仁愿、刘知几等人一个没动。 通过这两桩大案,授以来扩招的那些试官以及不才之人基本被清理干净,许多重要职位也空缺出来,对朝廷而言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有计划的杀人终究是受诟病之事,而且有违圣人仁恕之道,逢迎这种事的人又岂能不遭同僚忌恨? 其实来俊臣也明白这点,可他又有什么选择? 任何被告之饶生死其实都掌握在女皇的手里,岂是他了算? 到底酷吏终究只是女皇的杀人工具,只要踏上这条船注定没好下场。即便现在安然无恙,有朝一日女皇龙驭宾,继承皇位者无论姓武姓李都会杀他以向下彰显仁德,就算未来的皇帝不下手,这么多仇家能放过他吗? 所以当三品司仆卿还是当九品合宫县尉结局都是一样的,缺德事早就做了,改不改都难逃一死,与其委屈苟延还不如破罐破摔,再享几年荣华富贵呢! 故而起复后的来俊臣比以前更为疯狂,这种疯狂背后是他内心的绝望。 反正自己这条命早晚要丢,能多害一人就害一人。 反正皇帝只是要杀饶借口,害谁不一样? 有时候他甚至懒得揣摩女皇的心思,也不去思考谁跟自己有仇,随便逮个人就害。 为此他还发明一项游戏,将朝廷百官的名字写在木牌上,站在远处用石头投掷,石头砸在谁身上就告谁谋反。 在另一边。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取决于兵力多寡,而在于统帅的能力,在娄师德全面接管前线战局之后,这场战争终于渐渐看到一丝的曙光。 其实娄师德是文官出身,不可能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但他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战机,足以破担 在朝中百官看来娄师德实在不像个名将,因为性情太和顺,李昭德当面骂他“田舍翁”他都憨然受之,这种人如何统御三军? 殊不知娄师德外柔内刚,恭顺隐忍只是处世之道。 五年前他刚当宰相,恰逢其弟升任代州刺史,赴任前向兄长辞行,娄师德嘱咐道:“吾以不才居相位,汝又为州牧,咱们娄氏一门宠遇甚高,只恐旁人嫉妒。你此去倘遭同僚不服唾骂,当如何处置?” 他弟弟笑道:“兄长但放宽心。即便有人把唾沫吐我脸上,我不过拭去而已,绝不与人争执半句。” 娄师德却道:“唉!此正我所忧也。人既唾你,便是心怀怒意存心折辱,你若拭之便是与人结怨,试想他气愤不出,岂不还要继续生事?不如就让唾沫挂在脸上,笑而受之任其自干。” 若没有唾面自干的隐忍力,在这险恶的朝廷连性命都难保全,又谈何建功立业? 前番兵败吐蕃,女皇降诏贬其为员外司马,娄师德接诏之际不禁痛呼:“官爵尽无矣!”但马上改口,一脸憨笑道,“也好……也好……” 足见他自有一番真性情,不过是以憨厚懦弱遮掩。 而今临危受命指挥三军,再不见那个笑呵呵的田舍翁,取而代之的是军法如山、运筹帷幄的一代儒将! 李多祚、苏宏晖、张九节等将本非畏敌之人,只是武攸宜、武懿宗指挥无方,现在由娄师德调遣,很快就展现出英勇善战的一面。 羽林军裴思谅、薛思孝赵承恩那帮将平日宿卫皇宫难伸拳脚,一上战场都争着立功,军心大为振奋。更有利的是先前女皇采纳了姚崇的建议,各州兵民结合都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魏元忠再度侵入河北之地占不到便宜,又被娄师德派兵各个击破。 前线战况好转,武曌的心情也好多了,随着夏季的到来她渐渐开始活动身体,有时散朝后到成都附近逛逛,或者在侍臣陪护下骑骑马。 但有一件事很令她费解。 近来太平公主和武承嗣接连到她面前告状,请求处死来俊臣。 深居宫中的女皇当然不知这是微末官卫遂忠的鬼主意。 武承嗣和太平公主都在圣驾面前进言,抬头不见低头见,卫遂忠的谎言看似随时有被戳破的危险,其实甚是安全。 因为武承嗣不可能坦言除掉来俊臣是为自己登位,太平也不可能杀来俊臣是帮兄长继统,双方都认为来俊臣是对方一党,更不可能互相推心置腹。 他们向女皇进言也绝不会提及此事与继统有关,都只是来俊臣暴虐残忍、屠害无辜,有损朝廷威信、皇帝圣明。 这些话固然有道理,又岂用他们告知武曌?自起用酷吏那一她就知道这是群什么东西,酷吏政治是她威慑臣下、维护皇权的手段,况且现今大部分酷吏已除掉,仅剩来俊臣一只鹰犬,怎会轻易烹杀? 所以任凭女儿、侄儿反复进言,她始终不予理会。 然而武曌低估了此事的严重性,对武承嗣和太平公主而言杀来俊臣已是关乎前途甚至性命的大事,岂能轻易罢手? 武承嗣很快与武攸宁、武攸归、武重规等诸王互通声息。 太平也联络到一些大臣,并且把消息传入东宫。 来俊臣好事多为结怨无数,高喊惩治来俊臣的人越来越多,已集结成一股巨大的洪流。 武承嗣索性不再偷偷摸摸跟女皇嘀咕,领衔起草了一份严厉的弹章,文武百官无论拥武还是拥李都跟着参与进来,联署者多达数百人,提出的罪名包括残害忠良、贪赃枉法、夺人妻女、滥杀无辜、离间皇家骨rou,甚至他有谋反的野心。 连一贯谨慎微的皇嗣武贤也跟母亲了句:“外间议论纷纷,来俊臣该杀。”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武曌想视而不见也不行了。一次散朝后她单独留下老宰相王及善,问其对此事的看法。王及善态度很明确:“来俊臣凶狡贪暴,国之元恶,不去之必动摇朝廷!” 武曌之所以坚持不动来俊臣是因为她知道百官皆有私心,难道大家真认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