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 盛开一枝女儿花 (第2/2页)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赵明诚去世一个月之后,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逃难。 纵使尝尽生活苦楚,但有文字为伴,岁月凄凉,也从不绝望。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 这本书著录赵明诚和李清照所见过的,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烟月无边人已去 渐入暮年的李清照,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 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 她再婚又离婚,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她吟出浓缩了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55年,李清照逝去,享年七十二岁。 遗半生烟雨,半世落花。 至此,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永远高悬在了历史的星空。 千古清雅照人间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她,本是一有兴趣才情、丰富含蕴的女子,不料时代弄人,遭逢国破家亡。 她的感触,写出词来,就叫千载后人,为之无限追怀。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李清照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在她的心头不止是儿女情长,更有广阔的江河——这首诗,又何尝不是她人生的写照? 能坐稳“千古第一才女”的位子,李清照不仅仅是有才,而在于她敢活色生香地活着; 并把自己的情趣、韵味、品性都写进文章里,使得那些文字也获得了生机一般,有血有rou地昭示了其不凡的才情和不俗的气度。 她从未因自己是女子,就甘于被庇护,被束缚,被定义。 她的率真、敢爱敢恨和爱国主义情怀,让自己活成了大写的传奇。 梁衡先生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