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出书 (第2/2页)
院将颁给咱们庆余堂。” 张大使陪着笑脸在旁边说道:“这是都是贵堂应得的,应得的。” 然后他抹过脸,面脸堆笑的看着方华,低声问道: “院判大人让我来问公子,公子跟那石枢院是什么关系呀?呵呵。” 方华没去管一脸殷勤的张大使,向林允儿问道: “允儿,李太医呢?你没跟他说咱们庆余堂要帮他出书的事?” “说了,”林允儿叹了口气,接着说道: “只是李太医说,孟氏药行先前已经答应帮他出书了,他不好一书两出。” “孟氏要帮他出?”方华略略皱眉,但很快又詹眉一笑,说道: “没事,出书的事没李太医想的那么简单,你这两天就在家候着,我想他很快就会亲自上门的。” 三人说了一会儿话,从张大使那里领了一块所谓魁首的牌匾,便告辞回去。 方华扫了一眼牌匾上‘国医圣手,济世救民’几个大字,把它交给了林允儿,现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更好的主意,自然是看不上这些虚名。 先送回了林允儿,方华和利玛窦再乘车回去,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李时珍亲自上门。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林允儿便又来了方府,告知方华李太医亲自登门了。 林卫堂一脸悻悻的看着坐在对面,誉满江南的李时珍。 女儿告诉自己,一定要留住李太医,因为李太医将给庆余堂带来一笔天大的好处。 但是林卫堂抓破脑袋也没想明白,这天大的好处究竟是什么? 林卫堂和李时珍面面相对,扯闲篇的话已经说完了,便有点冷场。 “李太医可要加水?”这是林卫堂第五次想给李时珍加水。 “哦,好的,谢谢。”这是李时珍第五次感谢。 这样没营养的话又来回扯了几遍,林卫堂感觉自己尴尬的都要把鞋底抠破,林允儿终于带着方华来了。 “李太医,”方华人没到声音倒是先到了。 “方公子,”李时珍看见方华也是面上一喜,起身拱了拱手。 “方大公子!”林卫堂把方华拉到了一边,让林允儿先招呼李太医一会儿。 林卫堂挤眉弄眼看着方华,埋怨道:“我的方大公子,你搞的什么玄虚。说什么天大的好处,害的我心里坠坠了一天。” 方华微微一笑,安抚道:“林大夫稍安勿躁,李太医就是那天大的好处。” 说着他避开林卫堂,提起茶壶来到李时珍身旁. “李太医可要加水?” 李时珍“......” 呵呵,方华收回了手里的茶壶,不再客套,直奔主题。 “李太医,孟氏父子是不是出尔反尔,不愿帮你出版你的书了?” 李时珍一下子被人戳中心事,面色不霁,叹了一口气道: “唉,明明是谈好的事情,他们却临了变了卦。” 方华对这个结果到不意外,孟氏父子愿意出一大笔银子帮李时珍出书,条件是李时珍代表孟氏出场。 而其中一个双方心照不宣的隐藏条件是,李太医要代表孟氏夺得大赛的优胜。 但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孟氏输了,让庆余堂成了大赢家,孟氏父子心中恼火,自然便拿着此作为毁约的借口。 “李太医也不必心焦,他们不愿意出钱,是他们有眼不识真金,孟氏不愿意,我们庆余堂愿意出钱帮李太医出书。” 帮李太医出书!林卫堂在旁边听到这句话差点背过气去。 好你个败家子!你知道出一部书得话多少银子吗?你是打量着庆余堂刚恢复了点元气,就要把它败光是吧! 明代雕版书虽较前代有了长足进步,但其成本依旧高昂。 雕版费工费时费料,虽然完工后可以反复使用,但维护又是一笔很大的成本,防虫防蛀,每年还要进行维修和更换一部分。完成后还很占地方。 至于活字印刷,除了紫禁城里哪位贵人心血来潮试着搞了几个外,一般书行是根本用不起的。 南京书行里一本普通点校的短篇话本至少都需要一两银子,更别提像《本草纲目》这样近两百万字的大部头。 所以书商对于这些冷门、专业的工具书都热情不高,即使给钱也不愿意刻印。 前世《本草纲目》出版便是这样一波三折。李时珍虽然得到文坛巨子王世贞和南京藏书家胡承龙的大力支持,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也只看到刻板。 正式出版还要得到他去世后六年,书籍出版时间跨度之长,花费之巨,是四百年后的人难以想象的。 林卫堂的感觉自己心都在滴血,拼命对方华挤眉弄眼,但都被他故意忽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