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_第三章 晨露花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晨露花茶 (第2/2页)

独角神牛”。一对神牛,台湾、苏州各一只,象征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期待和平归一。但要说镇观名物,非三清殿中的石刻“老君像”莫属。

    玄妙观中的老君像,其画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碑上的题字是唐玄宗的御赞,又由颜鲁公颜真卿代书,宋代石刻家张允迪摹刻,经手的四人,每一位都是鼎鼎的人物,所以这块碑又被称为“四绝碑”,毫无疑问的国宝级文物,但它只是不显眼地立在三清殿的一角,少有人关注。

    来烧香拜神的人,满心都是所求之事,大约也不会对所谓的“文物”感兴趣。而来往的游人,只关心自己的照相机镜头能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录,既然神灵的大殿不方便拍照,不能发微博、不能发朋友圈,那自然懒得投去宝贵的视线。

    所以石碑上的老君只是一指问天,咧着嘴哈哈的笑着世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多年了,似乎都没变过。

    碧君和孙若涵当然也是这样的俗人,他们并没有进三清殿。求考试好成绩,求到三清祖师大概是有些“越级”了,恐怕是不会理会的。道教的神仙总是很周到,想求神仙,总有对应的神位来接待。福禄寿三星,就把大多数人所求所愿给包圆了。

    当然,说到考试,要拜的自然是位于广场东侧,供奉文昌帝君(文曲星君)、孔圣人和朱熹的文昌殿了。

    正在这时,一个举着小旗子,带着“小蜜蜂”的年轻女孩,领着一群不成队列、三三两两走着的游客来到了中庭。这显然是导游带着的旅行团了。

    “各位,我们现在来到的玄妙观,位于姑苏城的正中心。待会儿进三清殿,大家会看见大殿的匾额上写着‘圆妙观’三个字,并不是给大家带错了地方。”女孩说着,游客也捧场地笑了几声,“‘玄’改‘圆’是在清朝,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而这块牌匾也是康熙御笔亲书的。说起这玄妙观有十八景……”

    导游带着游客渐渐走远,碧君的视线随着望去,有些羡慕,也有些紧张。

    “大概会很忙吧。”

    “诶?”碧君望向突然出声的孙若涵。

    “经常要四处跑,日晒雨淋,很难再有自己的时间。有时会遇到一些难办的游客,有时会遇到一些难办的事、难办的人,这些都需要自己去解决。”孙若涵的眼睛盯着她,灼灼的视线,让碧君下意识的要逃避,但心中的倔强又让她忍着,“这些事情,你都准备好了吗?”

    碧君没有回答。

    她准备好了吗?这种事若是轻易能够明白,她今天又何须来烧香。

    年轻的导游,和她差不多的岁数,自信的微笑着迎领游客走向远方。

    自己也能那样自信,面对一位位他乡的游客介绍自己的故乡吗?那短短几天的接触,也许就是这些游客对这座城市所有的印象。那么她的一言一行都将代表这座城市,她真的有这样的资格吗?

    “呐,”孙若涵打断了碧君的沉默,“你看那块石碑,知道是什么吗?”

    孙若涵指的是三清殿前广场台阶旁的一块石碑,高二丈(6.5米),宽八尺(2.5米),整个石碑上却空无一字。

    “无字碑,这个我知道。”碧君想了想便开口:“元朝时忽必烈崇道,曾与玄妙观里一些高道私交很好。明灭元后,朱元璋为了清理元代的影响,在玄妙观设置道纪司,没收了五十顷香火田入皇庄。道纪司找了浙东名仕方孝孺,刻《清理道教碑》以纪此事。”

    这块碑,正是面前的这块无字碑。碧君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

    “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建文帝夺得皇位,称永乐帝。他命当时已经是翰林侍讲学士的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身穿麻衣上殿,面对朱棣诛九族的威胁宁死不从,称‘宁诛十族,不写诏书’。然后,气急的朱棣竟真的下令诛其十族。”

    株连九族已经是恶法,但就算这恶法,也没有十族的规定。朱棣随性将方孝孺的学生、门人、朋友都列入这第十族,仅为一纸诏书,诛杀了873人,流放了数千人。

    方孝孺忤逆皇权而死,他生前的著书、信笺、碑刻自然都不能留下,烧书、砸碑在多处上演。

    但是苏城的百姓不认可,一个文人的坚持从不该是获罪的理由。在当时的环境下,自然没人能保下那块碑,但数名苏城的石匠在一夜之间抹去了碑上的文字,成了一块无字碑。

    从那天起,玄妙观有一块镇海石碑的说法就流传开。每当外人问起,便说这是镇压海眼的神石,神石若倒,则海水倾覆大地。但只有苏城人自己知道这块石头是什么,它不是《清理道教碑》,而是一介书生为了自己的坚持,在皇权的屠刀下发出的最后一个声音。

    方孝孺很傻?当然傻,为了一张诏书,他不但牺牲了自己,还连累了数以千计的亲人、朋友,朱棣依然登基了,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永乐大帝。

    但是每一位华夏子民,若是没有这风骨,没有这坚持,又怎会在五千年中一代代传承下来?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早已成了云烟,唯有炎黄的子孙,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磕磕碰碰将文明的火种延续了五千年。

    华夏的子民并非不败,在五千年中我们的先祖失败过无数次,被屠戮、被奴役,被看作下等民、两脚羊,但是一次次的失败后,却总有从不屈服的人站起来,永远恪守着自己的信仰。

    传说不周山倒,天倾之时,女娲斩鳌足以擎天。在数千年来,华夏民族一次次面对天倾之时,也正是有这一位位不惧强权、不惧牺牲的人化身鳌足,扛起了华夏的脊梁,我们才走到了今天。

    这块石碑,是苏城人为方孝孺、为过去那些不畏强权不惧生死的一位位无名者保留下来的衣冠冢。

    这也是我们无法不热爱这片土地的原因。

    “你看,你说的不是很好吗?”孙若涵拉着始终没有放开的碧君的手,让她抚摸那块无字碑。“你喜欢这座城市吗?”

    “当然!”这是她的故乡,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让她喜爱。

    “那么,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你既然喜欢它,就应该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喜欢它,因为这座城市不会让任何人失望。而你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你知道的姑苏,告诉他们你心中的故乡。”

    爱河始终在心里,而你我都是桥,引渡他人走过这条爱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