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船宴(上) (第2/2页)
,一双手镇压了整个世界的美食之路,成了世间唯一的食神。但对他来说,意义也仅此而已。 孙若涵走回了房间,从储物的柜子里拿出了一颗散发光芒的光球。这是只有他能看到的光芒,之前附着在老人送给碧君的那颗辉石上的‘思念’,这也是老人最后留给他们的祝福。 探寻未知,让厨艺更进一步的可能,对孙若涵来说,这远远比依靠厨艺所获得的荣誉更让他着迷。 这颗‘思念’又会带来怎样的秘境呢?抱着期待,孙若涵进入了梦乡。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从恍惚中回过神,孙若涵意识到自己正坐在一艘船上。 这是艘摇橹的乌篷船,除了船尾掌橹的船夫,船舱里坐了六七人,看着周围人的穿着,孙若涵知道自己又来到了古代。哪怕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的感觉依然新奇而让人沉迷。 空气中带着寒意,他紧了紧衣服。从窗外望去,两岸依稀有些红枫,多数已经凋零,只剩下零星的残叶,显然已是深冬时节。从烈日尚未走远的秋日乍然来到酷寒的深冬,气候的骤变一时间让他有些无法适从。 江南的冬天自然比不上北方天寒地冻,连湖面也没有丝毫结冰的迹象。但阴冷潮湿的环境更易让人失温,只叫那寒风顺着水气透进骨子里。 “东家可是要添些衣物?”旁边一个伙计出声道。 孙若涵愣了一下,意识到他说的‘东家’是指自己,所以这艘是他的船? 上一次秘境中,他初入时孑然一身,这次却成了一艘船的东家,这秘境依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孙若涵还是顺势点了点头,这天确实冻得他有些受不住。 此时的夕阳尚未落山,但残阳最后挣扎落下的余晖已经带不来丝毫的暖意。 很快,伙计就从船舱的隔板底下拿来了一件厚袄,批上后孙若涵才感觉自己缓了些神,总算不是那么僵冷了。 湖面上点点帆影,水道很宽,但两岸的距离又很整齐,这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河道。 盯着看了片刻,孙若涵意识到这应该是运河,这么宽阔的运河,在记忆中,能够想到的也只有一条。 所以这里是京杭大运河? 这是人力开挖出的奇迹,拖垮了整个隋朝,却成就了唐朝,也造福了后世一千多年,让华夏的疆域南北畅通。仅此一点,杨广就有功于华夏。但我们后人却也没有资格去越俎代庖,替两岸的累累白骨去宽恕和原谅。 那么,这又是什么时代? 是声万邦来朝,让后世都引以为荣的大唐?是富裕天下,以仁孝治国的大宋?还是铁蹄踏过了欧洲,将华夏版图扩张到极致的元朝?亦或者是…… 这时,水面上传来破水的声响。 “那是什么?”同舱的一个青年问道。 孙若涵之前就注意过这个男子,看着是个读书人,神色有些郁郁寡欢,似是遇到了些苦闷的事。此时被河水声所惊,下意识的发问。 孙若涵也只是依稀看到有个黑影在水面略过,并没有看清。 “那是水老乌。”回答的是正在船尾摇撸的船夫。 “水老乌?”孙若涵念了几遍,才想起来,吴语中的老乌(同“鸹”)是指乌鸦,而水老乌应该指的是鱼鹰。 刚才的响动该是鱼鹰在捕鱼。这冬日的冰寒湖面,寂静也因为鱼鹰而打破。 夕阳落日、岸边的残枫、捕食的鱼鹰,犹如一副传承千年的画卷。或许只是平凡的景色,却因为时光的魅力,给孙若涵无言的震撼。分辨不出,究竟是他穿越了时间,还是这幅画面从时光长河的上游突破了束缚,来到了他面前。 “东家,前面就是‘封桥’了。” 伙计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孙若涵向着船外望去,前面果然已经是码头,停泊着不少客船,连接码头的是一顶单孔月形石桥,桥上写着“封桥”二字。 “这封桥又在何处?”孙若涵随口问了一句。 伙计奇怪的看了他一眼,“东家怎么迷糊了,连封桥也识不得?过了封桥,可不就是入姑苏城了么。” 这里是姑苏城? 孙若涵一愣,再次看向船外。在他的印象中,从没有听说过这座名为封桥的桥梁,也不知现在是什么年月,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这座桥会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抑或因为战火损坏而废弃,从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本就是这些人文古迹的宿命,经历时间的冲刷,能够流传至后世的才是漫长时光中诞生的奇迹。因为守护需要一代代的传承和坚持,而毁灭却仅在一念之间。 这里是运河从西北进入姑苏的水陆要道,为了保护漕运安全,自古就在桥周围设了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过此地,都会在这里封锁河道,“封桥”之名也因此而得。 放眼望去千帆云集,夜幕下点点灯火宛若星夜,这座码头繁华地让人心醉。它又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而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甚至没有留下一笔记录呢? 沧海桑田,时光真的是可敬又可怖。 乌篷舟舸、画舫主楼,沿着河道延绵数里而不绝。这艘乌篷船也汇入了船流之中,停泊在了岸边。 “东家,该置船餐了。” “船餐?”孙若涵轻声回问一句,却并不是问伙计,而仅是自语,他意识到自己这东家,恐怕还是这艘船的厨子。 这并不奇怪,特别是做长途行船生意,有些客船需要客人自带干粮,却也有不少能够提供吃食,但船资相应的会贵上许多,也是一些船家的生财之道。 而姑苏的船菜自古有名。多少游人,哪怕并不是为了借舟行路,也会特意租个花蓬船,三五好友在湖上半日偷闲,只为品上那一口船菜的滋味。 正如《忆江南》词曰: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就连唐时在担任吴郡太守的一代文豪白乐天,也曾携容、满、蝉、态等十二女,泛舟夜游西武丘寺(武丘即虎丘,因避讳武则天而改名),赋纪游诗,风流韵事文人墨客争相传颂。 孙若涵却不知道,此时他望着的这片湖岸,尚比白居易来做太守更早了整整七十年。七十年后,一片河道将会在旁边的支流开辟,延伸而去流入阊门,那将会是荟萃了半城风雅的七里山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