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燧人香馆 (第1/2页)
驿站是当今的朝廷给退任官员的福利,告老回乡的朝臣如果回家后没有祖上的房屋居住,是可以免费住在驿站里的。长住、短住都无妨。让退休的官员有充足的时间去置办家业。 说是驿站,听名字好像和‘客栈’有点相似,但两者完全无法并论。此时的‘驿站’是类似后世‘度假山庄’的地方,不但吃穿住行样样提供,甚至还能招呼‘歌姬’陪伴,而这些财政都是国家承担的,不可谓不豪奢。 但王献臣虽然在驿站安顿了,却没有常住于此的念头。在离京回乡的这一个月的路途上,早就做好了购地建房的打算。 这日拜访了好友文徵明,心里也想打听个地方安置家业。 文壁,字徵明,如今只是刚入不惑之年的青年人。他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江南一地多有才名,不过科场却不顺利,几次乡试都不中,至今没有功名在身。他与王献臣差了许多年纪,两人也算是忘年交。 “王大人,如今也是衣锦还乡啊。” “既已辞官,何来‘大人’之称?徵明可别再取笑我了。如今这大明官场啊,宦官专权,你这屡试不中也未必是坏事,要我说这官场不入也罢。” 这些话有些过线了,多少有妄议朝廷的嫌疑,不过两人是多年朋友,私下说话也不在意这些。 王献臣说这话自然是好意,但文徵明却未必听得进,毕竟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谁不图个功名呢?见此,王献臣也不便再多说什么。 “也罢,你我二人多年未见,今日我做东,不醉不归。” “敬止大哥宦游多年,今日归乡,也该是我接风洗尘才是,怎能让你破费?” 敬止是王献臣的字,文徵明身家虽然不如多年为官的王献臣,但以他的才名,往日里求文求画的人不少,人又不像城北的唐寅那样张狂,平日里也不缺银钱。 对此王献臣也不纠结,跟着文徵明出了府。这个姑苏城他已经多年未归,如今一草一木也有些陌生了,颇有些‘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感觉,只随着一路上由着文徵明的解说,熟悉感渐渐升起,过往的记忆也一点一滴的慢慢回来。 “王兄想要置办家业,这倒也是个合适的时候。”马车上,文徵明细细说道。车外的姑苏城不如往年的繁华,一些地方有些荒凉了,“前年的九月姑苏城遭了灾,地龙翻身。之前连下了三天的暴雨,入夜才刚停歇,百姓们都睡沉了,谁知凌晨突然地动山摇。百姓死伤无算,许多田舍都成了荒地。” 文徵明说着,也解释了城里没了往日繁华的原因。 天灾,无论是哪个时代都不是人力能够阻挡。哪怕姑苏城号称千年福地,少有大旱洪涝,却也不是绝对的避免。一场地震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好在这毕竟是千年繁华的姑苏城,官府有足够的钱粮处置,大灾后没有闹疫。在这两年里,流离失所的百姓也大部分安置了,没闹出流民潮,市面的景色正在渐渐恢复。 不过这对于王献臣想要购地倒是恰好是个机会。虽然有占丧者便宜的嫌疑,但人死灯灭,地总不能一直荒着,官府也乐于出手。 马车没有往闹市走,反而拐进了一条小街。 “徵明你这是往何处去?” “王兄放宽心,这城里的酒楼常吃了也没什么味道,倒是我知道一处前几日才开业,菜肴食色绝无仅有,今日带王兄去尝尝鲜。” 没多久,马车在一处院落前停了下来。 下了马车,王献臣看了看院落,又看向文徵明,“这里不是私人宅院吗?” “就是此处,店家在闹中取静,说是嫌酒楼身处闹市太嘈杂,就弄了个院落。这里以前也是官宦人家留下的,地方虽然不大,亭台连廊、假山曲水布置的也精妙。”文徵明说着有些得意的指了指门头,“瞧,门上的牌匾还是我前日里题的,算了一顿餐资。” 王献臣抬头,果然见大门上有块牌匾,上面龙飞凤舞写着“燧人香馆”四个字。 “徵明你这字比前几年更是精妙了许多啊,势如奔雷,已有大家风范。以此来换一餐饭食,亏了,亏了。” 文徵明过去字写得差,科场也因此吃过亏,几年前立志奋发图强而拜师书法大家李应祯。他天分本就不差,之前是缺了名师指导。要知道,李应祯可是公认的当代书法第一人!成化年间因为擅书被选为中书舍人,后官拜太仆少卿,数年前告老致仕,书法越发精湛,他的手书千金难求。 能被李应祯收入门下的弟子不多,也就文徵明和祝允明两人。祝允明因长得丑,右手又先天有枝生的手指,所以又有“枝山”的外号,官家小姐都看不上他,于是李应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因为拜同一老师门下,文徵明和祝枝山也有了同门之谊,两人的书法天资都很高,在现今的姑苏城里颇有齐名的架势,又与擅画的唐寅、擅诗的徐祯卿,被人合称吴门四才子。 所以如今文徵明的一副字,说是抵千金有点过了,但寻常人也是求不到的。 “亏了?我还道是赚了,你是不知这孙先生的手艺,得他亲手烹制一桌,就是拿老师的字去换也值。” 两人说着进了门,这门口没有寻常酒楼的伙计,过了轿厅绕过影壁,文徵明熟门熟路的沿着走廊往右手边走了几步,跨过两进院子,眼前就出现了一片花园。 花园不大,多数还被池塘给占据了。沿着池塘坐落了假山和花圃,实则也就半亩地的方寸,只因为设计的精巧,一步一景,让人有些别有洞天的感觉。 花园中间零星摆放着一些石桌和石凳,多数石桌已经坐了人。在外为官多年,这些人王献臣都不认识,文徵明倒是熟悉,一个个打过招呼。 “徵明倒是来的巧,再晚些就没有余位了。”有人打了招呼,和文徵明调笑道。 “无妨无妨,这位是我好友王敬止,多年在外漂泊,近日才归乡,为了给王兄洗洗风尘,我早就向孙先生定了一桌,旁人是占不去的。” 因为得罪了刘瑾,王献臣回乡后是不愿太张扬的,免得又因为什么事钻进了那阉人的耳朵记起自己。将自己的心思和文徵明说了,所以文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