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_第四章 冬至将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冬至将临 (第2/2页)

都不会知道那一声告别会相隔十三年之久。

    但孙若涵每次都会信守承诺,而她也是。

    几分钟后,孙若涵一手端着一个瓷壶,另一手拿着一个瓷碗回来了。

    “对了,这里还有一份酒酿,这是我酿米酒的时候多余的糯米做的,你可以尝尝。”

    “诶,是酒酿啊,我看看!”

    碧君的酒量不行,一杯啤酒就倒,不过只有两三度的酒酿稍微尝点没关系。她也很喜欢那味道,说起来,姑苏城的孩子又有哪个不爱甜呢?

    浅浅的挖一勺,少许的酒精味刺激鼻腔,但更浓郁的是糯米的清香和甘甜。

    酒酿和米酒同样是以糯米为原料加酒曲发酵酿制的,只是酒酿的度数更低一些,更重的是甜味,古时又叫做‘醴’,所谓‘甘如醴’就是形容甜的极致。

    姑苏的菜肴普遍偏甜,现在的人用的是糖,以前却不是。糖是清朝中叶才普及开的,而在那之前是极贵重的调味料。皇帝赏赐重臣也多有用糖,普通百姓当然是用不到。苏城的甜味,更早时其实就是来自于醴。

    吴地自古是鱼米之乡,水产丰富,酒精可以去除鱼腥。

    现在人做菜多喜欢用黄酒来烹饪,说起来,姑苏城周边的黄酒也都有千年文化,无论是无锡惠泉黄酒、绍兴黄酒还是张家港(沙洲)黄酒都很有名,这些黄酒的胜地几乎将整个姑苏城包裹在中间,但在古时候,苏城寻常百姓和酒楼做菜时却少有用黄酒,更喜欢用醴,也造成了那些甜口的菜肴。直到今天,一些如酒酿圆子、酒酿饼,凡事挂着‘酒酿’名头的菜肴,也依然是用酒醴做原料。

    “稍微尝尝就好,就算度数不高,吃多了也会醉的。”

    “嗯。”碧君点点头,高浓度的甜味是会上瘾的。其实醉了也没关系。这间有着孙若涵的太阳花园,总给她无以伦比的安全感。

    孙若涵的小动作,每次她来之后都会偷偷在外面挂上歇业,她其实很早之前就知道了。毕竟她虽然迷糊,却也不是笨蛋,每次临时过来咖啡屋里都会熙熙攘攘的坐着客人,但一批客人走后却再也没人光顾,几次之后傻瓜也知道有问题。

    但是她只是装作不知,孙若涵愿意为她守住一片属于两人的花园,而她也想独占对方的时光。这是他们的小小默契。

    不过,在考虑到接下来还要做冬酿酒,尝了几口酒酿之后,她还是略不甘心地放下了勺子。

    “来,我教你做冬酿酒。”

    “好啊。对了,冬至那天中午我可以将周奶奶叫过来吗?”

    “周奶奶?”

    “就是之前和你说过的呀,拙政园附近的一家小饭店的周奶奶,她的手艺可好了。”

    那家小店是陆梨最喜欢去的地方,之后也带着她又去过两次。不知为何,那里给她的感觉和太阳花园很像。并不是菜品的味道,毕竟她不是专业的美食家,对于一道菜,除了‘好吃’、‘很好吃’之外也给不出更专业的评价,让它觉得相似的是店里温馨融洽的气氛,就像是家一样。

    陆梨曾说过,周奶奶祖上厨道世家,在清时甚至有先人入宫做过御厨。但传到这一代,后人却都不愿学厨了。毕竟烧菜烧的再好也就是个厨师,却要自小艰苦磨练,如今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能吃得了苦?甚至祖上的御厨,或许还会看做封建糟粕。

    家传的菜谱在多年前那个年代遗失了,那几百年流传至今的厨艺或许会断绝在她这一代,这也是周奶奶的心病。

    但如果是孙若涵的话,或许可以将那口口相传的厨艺传承下去。

    这样的‘突发奇想’碧君曾和周奶奶说了,对方只是可惜家传厨艺的失传,并不在意传到外姓人手中。所以与其说是来吃饭,其实更多的是来考察吧?

    孙若涵神色莫名的点了点头。

    “好啊,那我准备一下。”

    那或许只是个巧合。但若是真的如他所料……当年那个孩子,也不知道后来过得怎么样。虽然有拜托文徵明和王献臣多照顾一下,但就那样要撑起一个家并不容易,他可真不是个合格的师傅啊。

    但愿在他不知道的那些日子里,他是安宁幸福的过完了一生。这份祝愿是他作为一个失职师傅唯一能做的,毕竟他们相隔了五百年的距离。

    随着冬至的临近这几天的天气越发冷了,每天早上从被窝里起床都成了对意志力的考验。小区里、公园里的梅花也陆续冒出了花蕊,让人意识到2006年真的已经接近了尾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