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_第十七章 佛家血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佛家血经 (第1/2页)

    清晨从梦中醒来,朦朦胧胧睁开眼,初时孙若涵有些异样的感觉。可在他坐起身后,那模糊的感觉又如潮水一般退去了。

    就如平常每个清晨醒来一样,晨光从阁楼的落地窗洒入。

    秘境中前后经历了几个月,醒来却只是一夜。记忆中有些东西渐渐淡去,唯一还能记得的是那数以万计的信仰光芒萦绕着的盛景。绚丽夺目的光芒,那是他从未见过的盛况,但如今回味一下却又觉得有些可怕。

    不出意外地,他的手边是一叠稿纸,那是抄经和尚抄写送给他的佛经,除此之外再无它物。

    大典结束后,寺庙里如约给了他三十斤大米,却被他走出寺庙后当场分给了外面的乞丐。这个年岁,逃荒而来的乞丐还是很多的,特别是寺庙外会聚集一些,这样的大典总是施粥施饭。

    他们不像后世的乞丐只想要钱,此时的乞丐更希望能乞讨到的是一口吃食。三十斤米,也就是后世超市里15Kg一袋的包装,说多不多,常人单手提着或许有些吃力,但每人用破碗去舀一碗很快也就见了底。乞丐自然是千恩万谢,有目睹此事的和尚,也直赞他有佛性,功德无量。

    孙若涵自知是没有佛性的,更不在乎所谓的功德,只是这些米对他毫无用处而已。大米散完了,身无长物,唯一带回来的只有那个抄字僧送的一叠不知所云的佛经。

    从卧室的床上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他又细细看了看。繁体字不至于看不懂,但终归有些吃力,抄写的又是让人云里雾里的佛经。看了几页孙若涵就有些头痛了。

    字不差,但也说不上好看,只是规规矩矩工工整整。拿着下了楼,孙若涵也没想好如何处理,暂时就随手放在了吧台边。

    腊八之后已经过了一周,街上的年味渐渐浓了。偶尔会传来一两声的‘噼啪’,伴着一些硝烟的味道,那是有小孩在玩‘划炮’。还有不用点火、一扔就响的甩炮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炸阴沟洞、炸垃圾桶,若是下雪的话还能炸雪堆,这是独属于孩子的年味。

    距离过年还有半个月,不过孙若涵也不打算把“太阳花园”一直开到大年夜。这几天就打算把店门关了,自己给自己放个一个月的年假,等过了元宵再开业。

    “老板,在写什么呢?”常客的吴叔今天又早早的来了咖啡屋。

    依然是坐在吧台附近的位置,方便他看墙上的画。对他来说喝咖啡是次要,欣赏墙上的字画才是最重要。

    “关店的告示,明天开始关门,过了元宵再营业。”

    “诶,关店?别啊,这么早,过年还有半个月呢!”

    “嗯,”半个月是有点早,孙若涵想了想,找了个借口,“不过小年不是快到了吗?也算过年了。”

    “什么小年啊,苏州哪有小年?”

    听闻南方和北方经常争吵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不过对此,姑苏的百姓没有插嘴的兴趣。姑苏城不南不北,只在北纬30°中国纬度的中轴线上,仅把大年夜的前一晚叫小年夜,此外没有小年的概念。周边的无锡、上海也大多如此。

    但是习俗这种东西,总是有利自己的就能拿来用的。

    “我之前在成都生活了十几年,已经习惯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吴叔皱眉,这就有些不讲道理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四川也没有小年的说法,只有大年夜前一天的小年夜,和我们这里的习俗是一样的。”

    啊?是这样吗?说起来四川也确实同样不南不北,卡在北纬30°中轴线。

    说实话,虽然外人看来孙若涵刚回苏州没多久,实际上算上被回溯的十年,成都的游历生活对他来说早已是十多年前的事。当年为了磨练厨艺,一心扑在烹饪上,也没过多关注这些,过年过节对他来说并无差别。

    他还真不记得在成都时是怎么过年的了。不过就这么被打脸了,就算是孙若涵也觉得有些下不了台。

    好在吴叔的注意并没有在他身上保持太久,很快移到了吧台旁的一叠手书上。

    “这手稿又是哪来的?”

    “嗯?一个老和尚抄的经书,送的。说是一边念经一边写的,算是开过光。”

    “老板你还真能遇到稀奇古怪的东西啊。”吴叔说着看了两眼。

    这个年代的和尚多有些骗人的,哪怕是真和尚,也开始讲究打造品牌了,佛院弄得像开公司一样。虽然不能一竿子打死,却也已经是普遍现象。所以对于所谓的‘开光’,吴叔是并不感冒的。而且见那字并不特别,看了两眼本想移开视线,但那内容又让他有些兴趣,不觉又翻了两页才确认道:“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你还认识佛经?”

    “不多,恰好知道这本。”吴叔说着又往后翻了几页,对比一下记忆点了点头,确实应该就是那本经书。

    “这经书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

    “也没什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