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之少平的奋斗_065章 救灾,绸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65章 救灾,绸缪 (第1/1页)

    全省联动,全力救灾。

    哪里都告急,哪里都缺东西。

    农村缺粮,少吃没穿。

    城里有粮,但缺燃料,太冷了,已经有地方冻死了人。

    铜城虽然有煤,但大雪封山封路,运不出来也是白搭。

    只得调出工程车开道,日夜不停,但进展堪忧。

    黄原市里,开始启用拖拉机拉特制雪橇,想尽办法转运物资。

    原西县城,几个领导都在会议室里,里面烟雾弥漫,外面看像是失了火。

    面对这样的大雪,他们的力量就有限得多,除了电话安排,人几乎出不了县城。

    张有智说:“电话联系过了,有些公社已经缺粮,那些偏远的穷村,恐怕要断粮了。”

    田福军道:“用广播,要发动各村人员自救,让公社想尽办法派人下乡巡视,不行就动用生产队战备粮。”

    另一位副主任马国雄有不同意见,“那是战备物资,不得命令不能动用,出了事谁负责?”

    张有智讥讽道:“反正饿死的又不是你家里的人,是不是?马大主任。”

    马国雄反唇相讥:“你家里不也活得好好的嘛。”

    冯世宽脸上挂不住,出言呵斥道:“够了,说些有建设性的吧。”

    其它领导们开始参与争论,做记录的秘书没法记录,干脆变成了服务员,跑出跑进为辩论的领导们添茶倒水。

    “负责,负责,那责任还有人命重要吗?”田福军火了,“到时候上法庭,俄去!”

    冯世宽开解道:“关于战备粮,国雄说的也是正理。不过,福军坚持的也对,我个人也支持。”

    他不得不想办法缓解同田福军的关系,因为从电话传回来的消息看,全县就只有石圪节可以实现自救。

    因为,他们有窑洞,还比别处多了羊。

    很多羊,多到加粮食熬成稀粥,能抗过雪化,甚至抗过夏收。

    而这都是田福军促成的。

    报信的柳岔公社,就差了不少,也就此前偷偷养羊的羊湾村、贾家沟还有些办法,其它只能相互周济,靠薄粥延命。

    周文龙都快哭死了。

    这次大灾,反倒显得他有先见之明,显示了在山区开展青贮养羊,发展多元农业思路的正确性。

    等雪灾过后,想必“石圪节经验”就会被正式提出。而田福军……

    他,金身不破了。

    好运气啊!

    李登云也在发出同样的感叹。

    他想,恐怕要想一些办法,拉进一下和田福军的关系了。

    至少,不能明着敌对。

    所以,在大家激烈争吵的时候,李登云却用手捂着自己的腮帮子,一言不发,在那里装牙疼。

    他的“牙疼”病已经是老毛病了,全县皆知。

    要是在以往,李登云虽然言辞不过分激烈,但总要转着弯来表示他对冯主任的支持。

    但今天不一样了,他似乎对这场争论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没见人家冯主任已经都缓和了么?

    像李登云这样的聪明人,是不会把自己单独留在落潮的海滩上,任人拿捏的。

    田福军虽然也敏锐的发觉了情况的变化,觉得自己以后应该可以做一些事情了,但这时他没心情想那些有的没的,他在琢磨救灾的事情。

    思来想去,一筹莫展。

    他想:明川在大雪前赶回了石圪节,以他的能力,应当能组织好石圪节自救。

    或许,周边公社他也能帮上一些忙。

    白明川确实在想办法。

    他在冻雨初起的第一天,就不顾县里拦阻,放弃争论赶回石圪节。

    在进石圪节那条沟道前,横断山的那段山路上,车不敢上,他就让车转头回县里,自己愣是爬了上去,然后拄着木棍,一步一步挪到了山下。

    先在下山村那里讨了口吃的,又在年轻队长的陪伴下,随后走了大半夜,方才回到石圪节。

    让他欣慰的是,文书刘根民在下冻雨的当天就已经提前在广播里发出了抗寒救灾的通知,想来各村会有些准备了。

    当他得知是孙少平提的醒后,就记在了心里。

    随后,他就开始千方百计想辙,和各村取得双向联系。

    民兵一组一组的派出,手拄拐杖,腰缠绳子,前后拉开距离奔赴各村,同时想办法建立指路标志。

    然后汇总情况,发动各村人员挖雪开路,安置调度,访贫问苦。

    少平除了中间悄悄去了一趟石圪节看禾禾,哪里也没去。

    他虽然有些担心在县里的田润叶,但他没辙,出了石圪节,他也走不动。

    好在有他二爸,想来不会有事。

    抓住孙少安巡视完田家圪崂各家,回到饲养场的空档,少平把他叫过来,递给他三本书。

    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的书只有一本,叫创业史。

    这本原打算写四部的书,结果因故只写了一部半,但少平觉得,这书里的事可能会对大哥有帮助,想让他没事的时间琢磨琢磨。

    另两本是手抄本,是少平花了不少功夫,从神农书上摘录下来的。

    一本是《枣》,一本是《青贮》。

    孙少安今后的发展究竟如何,他跟田润叶能否会最终走到一起,就看这两本“书”了。

    “为什?你可以自己用,给福堂叔,给福军叔都行,那样作用才大哩。”

    “你是不是傻?给他们?为什么?他们又不是家里人。”

    “会不会说话?”看着大哥举起的拳头,少平瞬间怂了。

    “俄错了,俄道歉,但道理是对的。俄的未来不在村里,不在石圪节,所以,给你用最好。大哥,你还记得嘛?俄说过要帮你的。一世人两兄弟,你也不要推让……显得假。”

    最后的补充,还是惹毛了孙少安,脑袋上收获爱的巴掌一个。

    少平正色道:“大哥,这两本东西,你谁也别告诉,最好看完后就烧掉。你自己记住,然后再随着劳动交给别人就好了。以后,你是吃糠咽菜,还是鸡鸭鱼rou,包括娶什样儿的媳妇,要全靠这两本书了。”

    “真的这样好?”

    “真的。而且,你要慢慢的,在需要的时间一点一点的放出去才行。”

    “为什?”

    “你是不是……”少平赶忙止住话头,“得到太容易,别人不会珍惜,再说了,技术都是一点一点慢慢成熟的,你研究东西也需要时间不是?”

    少平没说的是,只有一点一点放出去,孙少安的作用才最大,别人才会离不开他。

    他已经可以预见,只要雪一化,青贮推广必然会被提上日程。

    各地优势庄稼和植被不同,用于青贮的青料就不同,而不同的青料,需要不同的配方,那时,这篇《青贮》,就是宝贝。

    而草羊平衡后,别人就会发现,原来双水村还有一条不差于育肥养羊的路。

    那时,相关于枣的产业,就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黄原山区的另一个经济支柱。

    毕竟,适合嘛!

    有了这些做基础,未来他才能挥舞经济大棒,以深加工业为基础,诱导、促成各村积极展开退耕还林,发展牧业和林下经济。

    到时候,塬上、川道种庄稼,山上种草、种树,村里养羊、养鸡、养鱼、养蜜蜂,围堰、筑坝、兴水利。

    治了水,也就治了土,治了沙;有了草,也就有了基础植被,再次护住了土;有了副业,有了出路,对粮食的需求就不会在那么的旺盛,退耕还林就有了可能。

    那才是黄原的未来,那才是他孙少平需要的未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