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章 刘盈:总该留下些故事让后人说 (第2/2页)
下一个孩子,如何是好?” “高僧也不辩解,只是说了一句‘是这样啊’,旋即接过孩子护在身下,任由打骂,甚至被送交官府也丝毫不做辩解……” 赵女……张不疑一脸意味深长。 毕竟春秋战国黑郑人、宋人是主流,到了后期就是黑楚人,现如今轮到黑赵人了…… 刘乐皱眉问道:“野合怎么了?孔子不也是野合所生……哎哟,娘干嘛打我……” 吕雉满是听故事时被打断的愤怒:“当年上学的时候都是怎么学的?孔子的野合,和故事里的无媒野合是一回事?” 刘乐鼓了鼓腮帮子满心委屈,但要让她当着刘盈和刘邦的面和吕雉争辩所谓的‘野合’,她又有些羞涩。 张不疑小声向她解释:“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颜氏女并非野合,而是野居,祷于尼丘而生孔子。” “不一样吗?”刘乐满是茫然。 “当然不一样。”张不疑摇头说道:“周朝时期管城内称为‘国’,居住在城内的百姓就是‘国人’,而城外又可以细分为‘郊’和‘野’,城外十里以内叫作‘郊’,十里之外称为‘野’,而居住在‘野’的自然就是‘野人’……” “叔梁纥和颜氏女当时居住的尼丘山在城外,因此是野居。” “嗯,叔梁纥当年都六十多了,此前接连生下了九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自然要祈求神灵,而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那附近最高大的山便是尼丘山,因此他们居住在尼丘山,是为了求子。” 刘乐点点头,都囔着说道:“要是高僧和赵女三月三私奔就好了,汉律有法令,那天私奔的男女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你还真信高僧和少女在一起了?话本看多了吧……刘盈也点点头:“等回去我就把这条律令废了……” 刘乐:“……” 刘盈无视了满脸懵逼的刘乐,接着看向眼中充满期待的吕雉说道: “话说高僧虽然收下了那个婴儿,但他毕竟是个男人,无法哺育,因此他每天抱着孩子挨家挨户讨奶喝,自然受到了很多的风言风语,甚至殴打……” “一年后,赵女受不了内心的煎熬,而且母子连心,她又怎能舍弃自己的儿子?” 吕雉满脸赞许的点点头,心中再度泛起母爱。 嗯,这主要是因为她的一群孙子、孙女此刻不在这里的缘故…… “……赵女承认她当初只是胡言乱语,一切和高僧无关,随后赵女一家找到高僧,只见高僧极为憔悴、形容枯藁,但孩子却白白胖胖,于是赶忙向高僧赔礼道歉。” “但高僧依旧如当日那般,只是澹澹的回了一句,是这样子啊……随即,就将孩子交还给了赵女。” 刘乐扁着嘴:“道歉就完事了?要我说,就该以身相许!人家帮了你这么大的忙,还替你背了骂名,就是一句道歉就可以了吗?臭弟弟,你说是不是?” 欲望少女x冷澹僧人。 最喜欢了! 刘乐在桌子上排出两枚‘当百’银币,试图贿赂刘盈更改剧情…… 神经病啊你……刘盈瞪着眼睛,只是默默将钱收下。 吕雉也无视了刘乐,只是看向刘盈说道:“到底是高僧啊……话说,高僧是什么东西?” 刘盈挠了挠头:“高僧不是东西……嗨,娘你可以将高僧理解为隐居的贤士,看破红尘所以出家为僧,为的是修行佛法普渡众生……” 吕雉点头:“懂了。” 刘盈接着说道:“当众人不解高僧为何会隐瞒的时候,高僧说他已经看破世事,所谓自身,只是一副臭皮囊,不过是一条通向彼岸的舟船,那么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又与我何干?” “但佛家讲究普度众生,与人为善。” “我能解少女之困,能拯救一个小生命,就是善事。” “况且当一个人被误解之后,辩白又有何用?人们只会按照自己的所闻、理解,去做出判断,说服一个人就难如登天,更何况千人万人?” “因此,不如省下时间,做好自己。” “渡人如渡己。” “渡已,亦是渡人,看不开,就背着,放不下,就记着……终有一天背不动了,就看开了,记不住了,就放下了……” 吕雉满脸感慨的点点头,准备等到了泰山行宫,就找几个僧人入宫讲讲经书。 刘乐却扁了扁嘴:“没意思,零昏!臭弟弟我给你说,你这故事要是放在新丰城的那些茶园,还没说完就得让人扔一身瓜子片!” 刘盈笑了笑:“可我还没说完呢!” 刘乐顿时来了兴趣,再度摸出两枚‘当百’银币排在桌子上。 刘盈默默将银币收入囊中:“过了一个月,赵女的肚子再度大了起来,这时她的家人逼问孩子父亲是谁,赵女再度说道,是高僧……” 吕雉满脸懵逼。 刘邦刚刚端起茶盏饮了一口,旋即强行掉头喷在张不疑脸上,避免喷到对面的吕雉…… 张不疑:“……” 刘乐则一脸兴奋:“然后呢?这次高僧怎么说?” 刘盈板着脸:“高僧说,扎不多得嘞!” 他说完,将刘乐点的蟹黄包、燕饺之类的茶点搂在自己一边,展颜一笑:“你也差不多得了,剩下的给我吃吧!” 刘乐:“……弟弟,你这督亢地图挺长啊!” 卢虞满脸疑惑:“什么是督亢地图?你们怎么又笑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刘盈没有向她解释,任由卢虞一脸娇嗔的用力摇晃着他,美滋滋的吃着从刘乐那里抢来的茶点。 不花钱的东西,吃着就是香啊! 刘邦在张不疑的满脸控诉中,自顾自的擦了擦嘴,看向窗外愣了一下:“咦?这里的景色,似乎有些不对吧!” 注1:有关孔子身世,我倾向于‘野居’,也就是在城外出生。 海昏侯墓出土过一面铜镜,上面有故事绘画和铭文,写‘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祷于丘。’而海昏侯是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昌邑在哪呢,在今天的山东河泽,和孔子出生地山东济宁挨着的,是老乡。 所以,他墓里的东西,真实性要高于此后很多人的臆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